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外来人员看广东

发布日期:2012-2-25   

根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11年在全省城镇范围开展的系列相关民调,本报告分析了户籍不在当前居住地的外来民众对广东省城镇基本状况的评价特点,并对比其与本地居民的评价差异。

调查中,非本地户籍受访者高度集居于珠三角地区,尤以广州、深圳两大城市居多;以19-3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教育水平在高中或以下,就业方式以个体户为主的“自谋事业”和“民企就职”中的普通职员居多,收入水平自我评价多在中等及偏下。由于在制造业领域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多居于厂区集体宿舍,因此该类群体占受访总体比例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外来人员总体评价积极,对本地经济发展、居民就业收入、社会服务和设施给予较好评价;对社会和谐、社会秩序较本地居民有更好评价,显示外来人员对融入当地生活的积极乐观。然而,外来人员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不满突出,尤其是教育、住房方面为甚,显现居而不安之感。

1、对经济发展外来人员更为满意,就业、收入评价也更积极。广东的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外来人员家乡。因此,外来人员对“本地经济发展”满意度明显优于本地居民。同时,多元的发展机会致使外来人员对“居民就业”、“居民收入”的评价也较本地居民更积极(见表1)。

2、社会服务获外来人员好评,体现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广东不仅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发展也较充分,主要表现在其社会服务上: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对社会服务给予一致好评,其中“供水状况”、“供电状况”、“燃气供应”、“电信通讯”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均过五成;而对“交通出行”、“文化娱乐”、“新闻传播”、“市容卫生”,外来人员的满意度更高于本地居民,反映出与家乡状况对比,外来者明显感受到本地社会发展水平更高(见表2)。

3、获益于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外来人员对“社会和谐”、“社会秩序”评价显好。该两项指标外来人员满意度均高于本地居民,而不满意度则低于本地居民,表明外来人员对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显得积极乐观(见表3)。

4、外来人员不满突出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住房方面为甚。对“社会保障”,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评价显反差:前者不满意度明显高于满意度,评价负面;后者评价中性,满意度与不满意度基本持平(见表4)。

从外来人员最为关注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的四大保障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保障因户籍制度的差别化,加深了相应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导致外来人员的不满。在不同领域的保障,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如下:

(1)养老、医疗保障均等化有所推进,但覆盖面仍有欠缺。

近年,通过大力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外来人员的主体部分已基本纳入保障;反映在医疗服务上,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的具体评价无异,显示保障均等化带来服务公平感的改善。

然而,养老、医疗保障的覆盖面仍不足,外来人员未参保率明显高于本地居民(见表5),调查还反映,外来人员参加养老保障意愿强,但对养老保障了解少。

(2)外来人员对教育服务不满,背后根源是教育保障缺失。

外来人员对其子女在本地上学总体评价负面,不满意度达35%,高于满意度。具体来看,外来人员对学校的收费水平不满是所有指标中最高的,达42%,且近五成人认为学校变相收费、乱收费现象“严重”或“比较严重”。而对于教育质量各方面评价,外来人员的满意度均明显低于本地居民(表6)。

调查发现,外来人员子女中近六成就读于小学、初中阶段。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是目前国家给予民众最大的教育保障。然而达四成外来人员子女就读于民办学校,这一比例远高于本地居民近20个百分点(见表7);而且他们还认为小学、初中学位不足的比例突出,也明显高于本地居民。探究来说,根源是教育保障对外来人员的缺位:由于户籍门槛,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机会受到“差别待遇”,使其就读于自费、高价的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数量有限、经费有限,直接导致外来人员子女接受的教育服务与本地居民存在“天然”差距。

由于教育保障缺失,过半数外来人员表示教育费用对家庭生活带来“负担大”或“负担较大”,比例也超过本地人近10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因教育支出影响升学的比例也高于本地居民(见表8),所以外来人员强烈希望获得相应的教育保障,其中高达96%的人“支持”外来人员子女享有本地孩子同等的入学待遇。

(3)外来人员居而不安,难以享受实质性的住房保障。

目前,达45%的外来人员居住于“出租房”。住有所居,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对外来务工者来说,高楼价下买房不切实际,租房又难以带来安全感。因此,外来人员对于目前住房状况的不满意度过三成,远高于本地居民;对“安居”的呼声也远比本地人强烈,“支持”将外来人员纳入本地住房保障的比例达八成以上,远高于本地居民近30个百分点;且“需要”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比例,也较本地人高10多个百分点(见表9、10)。

虽然政策已开始考虑将外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制度,但因为保障房属高度稀缺资源,在本地人住房问题还未很好解决前,外来人员是难以享受到实质性的住房保障。这也使外来人员对保障房的分配结果公平、申请事项等不满较本地居民更为突出(见表11)。

 

主要结论

——外来人员评价总体积极,反映广东吸引外来人员的魅力所在。

外来人员对经济发展、就业收入和社会服务评价显好,同时对社会和谐、社会秩序方面评价也较好;这些都反映出广东成为全国最大劳动力的吸纳地,成为大量外来人口的“乐业地”,是因其丰富的发展机会、较高的发展水平和较强的包容性。

——户籍的“制度限制”,使外来人员不满社会保障缺失、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虽然外来人员对广东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户籍制度带来的社会保障缺失,使很多外来人员还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中去。这可从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四大保障看到,户籍制度的差别化,加深了相应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其中最为突出是教育和住房方面,离实现均等化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项目负责人、执笔人:梁幸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