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本地外贸企业受国外疫情突发性、爆发性冲击

发布日期:2020-05-07


近两个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明显冲击国内准备复苏的经济,本地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今年3月底和4月中下旬,先后两次对本地22家外贸企业开展调研,与企业的负责人、企业主或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追踪了解国外疫情对本地外贸企业经营影响的变化情况。调研覆盖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与外贸出口相关的企业。


一、本地外贸企业受到国外疫情突发、爆发的冲击

自从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称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全球性大流行的特征,国外疫情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对本地外贸企业造成突发性的冲击。3月底调研已显示,绝大部分受访企业短期内已受到国外疫情的明显冲击,22家受访企业中有15家企业国外订单骤减,9家企业短短几天时间内国外订单被取消。4月追踪调研显示,国外疫情的影响面进一步扩大,短短半个月内国外订单骤减和取消订单的企业分别增至20家和12家;第一次调研时表示还没受到影响或持观望态度的受访企业,在第二次调研时均表示已受到冲击,受到明显冲击的受访企业增至20家,占受访企业的九成以上。调研表明,无论是生产传统消费品还是高新科技产品的制造业企业,无论是专门做出口运输还是批发贸易的企业,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只要与外贸出口相关的,都受到国外疫情的冲击。

从影响程度来看,国外疫情对本地外贸企业的冲击具有爆发性的特点,影响程度很深。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国外订单大幅减少,22家受访企业中有5家已完全没有国外订单,有4家订单量减少了超过50%,还有6家减少了30%至50%。从受影响订单的时间来看影响面甚广,基本覆盖了企业未来半年的中长期订单,多达12家受访企业表示未来半年的订单都受到影响。对于手上剩余的少数订单,受访企业深感忧虑,担心随时会有更多客户要求取消订单,因此不敢冒险按计划生产。在国外疫情影响下,外贸企业深陷经营困境,多达18家表示受到很大冲击,其中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减少五成以上的就有8家。


二、在企业看来政策纾困效果有限,只能靠缩小规模、减薪甚至停工停产来自救

相关部门提出网上销售、出口转内销等方向着力帮扶外贸企业,但企业普遍表示不看好。据受访企业反映,年初国内全面防控和当前国外输入病例的双重影响下,民众消费欲望甚低,内需甚为疲弱,经过尝试后发现“以内补外”这条路行不通;在消费需求没有恢复的前提下,受访企业表示即使发展线上业务,帮助也极为有限。

调研也显示,近期出台的金融政策纾困效果甚为有限,除了能宽则宽、灵活调整还款安排的措施落实不力,“融资难”问题依然改善不大。受访企业反映,虽然近期推出不少针对疫情的专项贷款,但金融机构还是沿用疫期前的常规标准进行风险审查,还是把扩大经营、开展新项目作为审批贷款的前提,导致企业难以申请贷款融资。调研中多数企业表示急需贷款,但受疫情影响都成了金融机构眼中的“烂企业”,无法达到获批贷款的条件要求;企业希望金融机构从当前救灾实际出发、“接地气”的调整风险审查标准,切实降低企业融资贷款难度,让企业实实在在拿到贷款、补助或融资。

面对目前甚为艰难的处境,较多外贸企业明确表示账上资金支撑不到两个月,眼看全球疫情难以在两个月内结束,对渡过当前难关信心不大。为了能撑到疫情结束那一天,企业不得不忍痛自救,除了减薪、放无薪假等措施来缩减开支,还要缩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少企业甚至没有订单只能停工停产。


当前企业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也不是由于经济性周期要被淘汰,只是因疫灾一时陷入困境,只要及时“抢救”就能活下来。面对“天灾”,单靠企业自身努力是很难熬过去的。政府还须及时“出手”,出台有针对性的救助扶持措施,短期内为企业“输血”提供资金流动性支持,解企业现金枯竭之急,让企业活下来。



附:


本地外贸企业调研案例


调研访谈过程中,受访企业人员详细介绍了在国外疫情影响下,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中心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整理出若干个典型案例。具体如下:


案例一

X公司主营加工生产手袋业务,出口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地。公司负责人G先生表示近日国外疫情对公司冲击很大,往年同期订单额大概有1000万左右,疫情发生以来已没有接到外国的订单了;而疫情发生前接的订单,不少客户直接要求取消订单、不用再生产了。目前手上的订单只要是还没有做版的,全部都停下来了;做了版的订单,虽然还是继续生产,但很担心客户随时说要取消订单。需要延后交货的或已经交了货的订单,也很担心客户有没有能力支付尾款。

G先生表示疫情对公司的影响不是短期的,未来半年的订单都受到影响,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减少80%-90%,目前很难预计账上资金还能支撑多长时间,只能尽力而为,撑多一天是一天。

面对当前困难,G先生的公司不仅缩小规模、裁掉一部分员工,由于手上没有订单了,只能暂时停工,让员工放无薪假。G先生表示出口转内销、发展网上业务这些方法都会考虑,只要有一线希望的都会尝试,公司也有一个门店打算做内销和网上业务的,但是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钱、资金短缺。G先生的公司不打算向银行贷款,因为借回来钱还是要还的,一笔盖一笔的,利息又这么高,感到资金上压力反而更大了。

对于渡过当前难关的信心,G先生感到信心不大,关键还是看疫情持续多久。在G先生看来,去年中美贸易战的时候,受惠于国家扶持外贸企业的政策,公司还可以支撑一下,但现在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需要扶持,所以对渡过难关的信心不大。


案例二

C公司有从事出口贸易,出口商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主要出口往欧洲、中东。L先生是C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受国外疫情影响出口业务难以开展,而且从近一个多月公司经营状况来看,国外疫情对出口生意的影响不断加深,目前所有出口业务都停下来了。

据L先生介绍,从年初到3月底已没有接到新的订单,手头上的订单都是年前接的。在3月底的时候,还没有客户要求取消订单,只是由于货物出口通关问题而要求延期出货;而到了4月中下旬,C公司仅有的订单都被取消了,手上已经没有出口订单可做了。L先生表示老客户是没有下定金的,现在订单都取消、暂停生产了,很难说得清会有多少尾款收不回来。

在三月底的时候,L先生表示受影响的订单主要是未来三个月内的,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减少50%以上;而到了四月中下旬,疫情的影响进一步扩大,L先生估计未来半年的订单都会受影响,对全年营业收入预估更为悲观了,预计会减少70%-80%。目前C公司不得不采取措施自救了,不仅减薪、缩小规模,还打算裁员。

对于出口转内销,L先生表示公司一直有做内销,但是现在内销也很困难,受疫情影响生意惨淡,通过内销来改善整体经营的作用不大。此外,C公司也有着手开展互联网线上业务,但这要建立一个专业的部门,网上业务的手续又麻烦,而且运输成本太高了,并不看好。

L先生表示有考虑向银行贷款,但申请贷款需要有抵押物,而且银行规定只能是做口罩的公司才能有政策上的扶持,需要满足的条件太多了,比较难获批贷款。


案例三

J公司是以出口汽车配件到欧美国家为主的外贸企业,分管财务的高管Z小姐介绍,国外疫情的爆发对J公司有一定的影响。具体来看,往年3月份是旺季,但今年出货量比往年差了,订单减少了10%至20%左右,今年3月份营业额减至约170万。正常来说3月份的出货量很大的,现在有60%的出货延期了,估计有一百多万会延期支付,大概延期一个月左右。

Z小姐表示为了渡过难关,曾经找银行咨询过贷款,但是因为公司没有抵押,只能做个人的信用贷款,需要个人及配偶签署很多资料,手续很麻烦。而且就算个人信贷成功,额度也只有50万,对于企业来讲,作用不大,现在也只能期待疫情快点过去,迎来新的转机。至于是否考虑出口转内销,因为公司出口的产品都是欧标的,国内不适用,无法转内销。


案例四

F公司是从事服装出口生意的国有企业,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欧洲,以及非洲、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Q小姐表示,近日国外疫情对F公司有很大冲击,生意很难做。以往正常情况下整个公司全年订单额大概36亿,现在国外订单减少了40%以上,少了大概是15亿,如果不是公司另外生产出口防疫物资,订单减少还不止这个数。现在很多客户直接取消订单,我们也很担心会有越来越多客户取消订单、延期交货或尾款收不回来。现在公司规定必须是全额付款了才生产,财务天天都盯着客户付款的情况。

Q小姐表示目前公司受影响的订单都去到未来半年了,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减少超过50%,原本全年计划完成营业额36亿,现在才完成了6.5亿。

据Q小姐介绍,因为F公司是国企,所以不能减薪、不能裁员,面对当前的困难,只能从其他地方节流应对。公司本来也有做内销,但在国内防疫以及国外疫情输入双重影响下,国内消费需求很弱,而且公司生产的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即使出口产品转为内销,帮助不大。


案例五

Q公司是一家做国际货运物流的公司,专门出口货物到欧洲和东南亚。该公司的老板S先生表示,自从国外疫情爆发后,公司经营受到很大冲击,现在除了运输防疫物资,基本没有其他货物订单了,估计到五月份运完防疫物资的订单后就没生意做了。当前国际物流运输成本太高了,由于没有运力,航空货运的价格是平时的四、五倍,出口普通货物的外贸公司很难付得起。S先生介绍,从Q公司自身经营来看,有30%至40%的订单被取消了;据了解,很多委托Q公司的客户,国外订单很多都被取消了,而且还受到专门做出口商品的工厂牵连,听说这些公司的生意额减少了50%左右。

S先生表示今年不亏损就不错了,这几个月营业收入已减少70%,真的很艰难,公司能不能生存下来都很难说,现在账上资金只能支撑两个月。

S先生还表示,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公司已经去银行咨询贷款。在S先生看来,现在贷款规定比较乱,银行信息公开不够,四大行都找过了,还是不太清楚具体利率和审批放款标准,S先生感到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