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道路施工扰民严重,市民期待治理创新

发布日期:2021-3-26


针对不少市民反映道路施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20年底开展了专项民调,电话随机访问了1000位市民。

一、大多数市民反映道路施工影响“小日子”

民调显示,多达九成受访市民认为道路施工已演变为扰民现象,而且大多数市民表示自己日常生活受到这种扰民现象影响,比例达77%,受影响面甚广;其中明确表示受“影响大”和“影响较大”的市民比例多至33%,即每三个市民中就有一人。

具体来看,市民的居住环境和日常出行受影响最为突出。

对居住环境影响方面,市民反映道路施工存在“噪音污染”和“工地扬尘污染”问题的比例均达59%。在市民看来,每一个工地就是一个制造噪音、粉尘的污染源。调查中较多市民反映,工地不仅噪音大,更令人厌恶的是清晨五、六点钟就开始施工,晚上十点多还不停工,有不少工地还偷偷摸摸地通宵施工,噪音污染长期严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另外有市民反映,工地尘土滚滚,家中面向工地的窗户不得不长期紧闭,空气长期不流通;疫情期间,出于防疫考虑本应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如今却门窗紧闭,居民长期忧心健康问题。

道路施工对市民日常出行的影响同样严重。调查中,多达74%的受访市民表示道路施工造成“出行不便、交通拥堵”问题,中心城区的受访市民该比例达71%,周边城区受访市民该比例更高达84%。与此相关,市民对市内道路通行状况评价低,满意度常年维持在四成左右的水平,在市政状况各项指标中明显靠后。在市民看来,由于道路施工工程多,广州已变成一个“堵城”。

甚者,道路施工还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很多受访市民表示,施工工地不完全围蔽,路面开挖后不及时回填,路面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行人路过不仅不便,还极为危险。也有市民反映,施工开挖的泥土没有进行覆盖,建筑垃圾没有及时清运,施工建材随意堆放在人行道上,行人被迫走入机动车道,加剧人车争道现象,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见图1、图2)。




二、对道路施工规划管理、施工扰民的整治,市民甚为不满

调查显示,受访市民对相关部门的道路施工规划管理工作评价甚低,满意度不足四成,只有37%,与疫情防控、维护治安等其他政府工作高达九成左右的满意度差距甚大(见图3)。对相关部门为减少施工扰民所采取的措施,近半数受访市民认为“不足够”,比例达49%,而认为“足够”的只有33%。



调查中市民提及,多年前市政府对于道路工程有专门管理办法,在市一级的层面统筹各类施工的计划安排,甚至还曾经规定一年之内不准开挖路面、还路于民,扰民现象曾经有效缓解过。但近几年,类似现象变本加厉了,比以前还要严重,具体表现为:

一是市民反映市内道路施工遍地开花。有些路段分布着好几个施工点,比公交车站还密集;在较多市民看来,广州已沦为“大工地”,与国际化大都市、重要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符。根据高德地图软件显示,广州市内多个路段遍布施工工地,例如站前路周边区域显示有多达15个施工点,而西华路居住区周边则显示有近10个施工点。

二是市民反映道路施工工程时间甚长。一方面,建地铁、建立交桥、挖隧道等大型工程占道长达数年。另一方面,水电气等管道线路铺设、铺沥青、换地砖等不同名目的市政工程轮番开挖道路,让不少道路一年到头始终处于施工。例如在越秀区流花路周边,分布有不少住宅区、医院、学校及商业区,人口、交通高度密集,在路口有一个大型地铁工地长期围蔽施工,2020年上半年该路段进行雨污分流工程,到年底了又进行人行道地砖翻新和市政管道铺设工程,周边市民感觉住在工地里。

三是在市民看来,相关部门不仅道路施工规划和管理工作不到位、乱作为,更在整治道路施工扰民乱象上漠视群众利益、毫无群众感情,不解民之所困。调查中,不少市民对施工扰民“忍无可忍”而向政府部门或12345热线投诉反映,然而对相关部门处理投诉的结果,市民极为不满,不满意度达43%,而满意度不足三成。调查还显示,不少市民面对道路施工扰民现象不投诉,主要是因为“投诉了也没用”。市民反映相关部门接到投诉后,往往以若干个工作日内跟进处理的套路回复来搪塞应付,有的互相推诿、踢皮球,甚至有的部门以服从整体利益为由,让市民“忍一忍”、“牺牲一下”;投诉后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更烦心、更揪心,市民因此宁愿不投诉。

近年广州着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城市建设、更新改造上必须花大力气办大事。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来源于点滴积累,“小日子”也必须要维护好,不应让市民为了整体大局而作牺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到“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相关部门需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摒弃建设施工就会扰民、扰民无可避免的落后思维,创新治理理念和现代化治理模式,实现治理扰民现象没有例外,增强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