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意见领袖环境评价调查

发布日期:2009-9-29   
 
调查背景及内容

 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人士的看法会影响社会整体舆论。对他们的看法进行研究,即社会学称之为意见领袖的态度研究,对于观察和把握社会趋势和舆论乃至决定政府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了解意见领袖对此的看法是很有价值的。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08年7-8月开展专项调查,按意见领袖的选样原则,成功访问了广州地区以知识界为主、企业界和政界为辅的234位知名人士、学者、专家和商界领袖,其中知识界包括科技界、教育界、医学界、传媒界、文艺界等。调查利用知名人士和专家的阅历、专业知识和预见能力,通过了解他们对环境状况的判断和看法,从而评价广州环境状况以及判断舆论走向态势。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一是对环境状况的评价,包括大气、水、声、光、土壤等环境的10项指标,工作生活环境等13项指标,及大气、水、固体等各类污染源的14项指标;二是对环境变化与公众健康关系的评价,包括对环境污染影响公众健康程度的静态、动态评价,及对影响公众健康的污染源评价;三是对政府环保工作及治污力度的评价;四是对生态环境前景的预期。

 

调查结果提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受访人士对广州目前环境评价之差令人吃惊:近七成人士认为污染“严重”或“较严重”,不满意度达六成。

 ——37项环境污染状况评价指标中,评价污染不严重比例没有一项能够过半;相反,严重比例超过五成的指标有14项。

 ——大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评价“汽车尾气污染”、“灰霾天气”和“热岛效应”严重的比例最高,均过七成五;认为“汽车尾气污染”、“热岛效应”过去三年恶化的比例也是最高的。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环境污染已对公众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汽车尾气”、“灰霾、粉尘”、“水污染”被认为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污染源。

 ——对于政府的环保工作,受访人士给予不同程度“满意”评价的仅为22.2%,并认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政府治理力度不足。

 ——受访人士对于生态环境前景的预期,总体不确定,但略显乐观。据环境专家的判断来看,对水环境改善的预期较为乐观,对大气、光、声环境的未来改善不太看好。

 

对环境状况总体评价

 对于目前广州环境污染程度,近五成人士认为“较严重”,两成一认为“严重”,两者比例合计高达69.5%;认为“不严重”和“不太严重”的比例不到一成(见图1)。

 


 在污染状况评价严重之下,受访人士对目前环境状况的总体评价的不满意度达六成,满意度不到一成(见图2)。

 

图2:对目前广州环境状况的总体评价


 从动态上看,七成二人士肯定近一年广州环境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认为“明显改善”的比例仅为6.4%(见图3)。

 

图3:对近一年来广州环境改善状况的评价



对环境状况分类评价

一、对各类型自然环境的评价

1、大气环境:“灰霾天气”、“热岛效应”评价严重,其中100%受访环境专家认为目前“灰霾天气”严重。

调查显示,灰霾天气问题最为突出,受访人士认为严重的比例[1]是10项环境指标[2]中最高的,达76.1%(见表1),且环境专家评价严重的比例更是达到100%。从动态来看,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3]虽过半,但“明显改善”仅为4.7%(见表2)。

表1:对大气环境目前污染程度的评价  (单位:%)

             

 表2:对大气环境与过去三年相比的评价  (单位:%)


 受访人士对“热岛效应”严重及其恶化情况的评价也较突出。受访人士认为严重的比例仅次于“灰霾天气”,为75.6%”(见表1);认为过去三年恶化的比例[4]为35.9%(见表2),该比例是10项环境指标中最高的。

 对于“酸雨”,受访人士评价严重的比例虽不高,为34.7%,但认为不严重的比例[5]也不高,为12.4%(见表1);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比例未过半,为40.8%(见表2)。

 2、水环境:“河流河涌”污染评价突出,但多数人士认为有改善;“饮用水源”污染评价较严重,近五成人士不把城市自来水作为自家饮用水源。

 对于“河流河涌”的污染,受访人士认为严重的比例较高,达71.7%(见表3);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也达到70.7%(见表4),是10项环境指标中最高的。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明显改善”仅为8.6%,这表明,河流河涌的改善情况虽得到多数受访人士的肯定,但改善的效果仍有待商榷。

表3:对水环境目前污染程度的评价  (单位:%)


表4:对水环境与过去三年相比的评价  (单位:%)


对于“饮用水源”污染,40.7%的受访人士认为不同程度的严重,比例虽未过半(见表3),但环境专家评价严重的比例却达61.9%,高出受访总体21.2个百分点。调查还发现,48.8%的受访人士表示不把城市自来水作为自家饮用水源(见图4)。可见水污染问题仍较严重,值得关注。

 

图4:受访人士是否把城市自来水作为自家饮用水源


 从动态来看,认为“饮用水源”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为42.4%(见表4),而环境专家的比例更高,为57.1%。结合上述数据可发现,与受访总体相比,环境专家对饮用水源污染评价更为严重,但又认为其改善更大。

 3、声环境:评价严重的比例为55.1%。

 对于“声环境”的污染,受访人士认为严重的比例为55.1%(见表5),而环境专家的比例达到71.4%,高出受访总体16.3个百分点。从动态来看,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并未过半,恶化比例超过两成(见表6)。

 4、光环境:评价污染严重比例较低。

 对于“光环境”,评价严重的比例虽未过半,为39.7%,但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较低,为32.4%,恶化的比例则超过了两成(见表5和表6)。

表5:对声、光环境目前污染程度的评价  (单位:%)

 

表6:对声、光环境与过去三年相比的评价  (单位:%)


 5、土壤环境:认为“菜地”、“农田”、“果园地”污染严重的比例均未过半,但不清楚比例较高。

 调查显示,受访人士认为“菜地”、“农田”、“果园地”污染严重的比例均未过半(见表7)。而环境专家对“农田”和“果园地”的污染严重评价比受访总体还低了10多个百分点,分别为28.5%、19.1%。

              表7:对土壤环境目前污染程度的评价  (单位:%)


 从动态来看,除“不清楚”选项外,土壤环境3项指标的“没改善”比例是最高的,但也未过三成(见表8)。

               表8:对土壤环境与过去三年相比的评价  (单位:%)


 从上述数据可见,对于土壤环境3项指标,不管是目前状况的评价,还是动态比较的评价,不清楚比例均是较高的,在两成七至三成六之间。部分受访人士对土壤环境情况并不太了解,一定程度会影响对土壤环境的评价。


二、对各类型工作生活环境的评价。

1、对目前工作生活环境的评价较好,但“建筑工地”、“餐饮场所”和“工业区”污染值得关注。

工作生活环境的13项指标中,12项指标的严重比例在50%以下,其中,对“学校”、“住所”、“购物场所”、“医院”、“居住场所”和“办公场所”的评价较好,严重比例均在两成以下;仅“建筑工地”一项的严重比例超过了五成(见表9)。而环境专家评价严重的比例超过五成的指标还有“餐饮场所”、“工业区”,分别为57.1%、52.4%。

              表9:对工作生活环境目前污染程度的评价  (单位:%)


 2、从动态来看,多数指标的改善比例在五成以上,其中学校、住所的评价较高。

 调查显示,受访人士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超过50%的指标有8项,占工作生活环境指标总数的六成以上;所有指标的恶化比例均低于一成五。其中,认为“学校”、“住所”有改善的比例超过六成(见表10)。

表10:对工作生活环境与过去三年相比的评价  (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专家对8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持不同看法。其中,“学校”、“道路”、“娱乐场所”、“医院”、“办公场所”、“内街”和“餐饮场所”等7项指标,环境专家认为有改善的比例低于受访总体10-30个百分点(见表11);对“垃圾处理场所”这一项指标,环境专家认为有改善的比例为52.4%,高出受访总体13.5个百分点。

表11: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比例,环境专家与受访总体相差的部分指标  (单位:%)


 三、对各类型污染源的评价。

 1、大气污染源:汽车尾气污染评价突出,是14项污染源指标中最高。

 对于“汽车尾气污染”,受访人士认为“严重”的比例为43.6%,“较严重”比例为40.6%,两者比例合计达84.2%,是14项污染源指标[6]中最高的(见表12)。从动态来看,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仅31.2%;恶化的比例更高,达41.4%,也是14项环境污染源指标中最高的(见表13)。以上数据表明,汽车尾气污染严重、恶化突出已成为主流看法。

表12:对大气污染源目前污染程度的评价  (单位:%)


表13:对大气污染源与过去三年相比的评价  (单位:%)


  对“工业废气污染”,受访人士评价严重的比例未过半,为46.1%;(见表12);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超过五成(见表13),而环境专家持改善看法的比例更高,达到81.0%。

  对“生活燃料污染”,受访人士评价严重的比例为33.8%;评价“一般”的比例略高,为36.3%(见表12);而环境专家评价严重的比例仅为9.5%,评价“一般”的居多,为57.1%,看来“生活燃料污染”并没有一般人所评价的那样严重。从动态来看,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为48.8%,恶化的比例较低,为11.9%(见表13)。

  2、水污染源:“工业废水污染”评价严重的比例最高,“生活污水污染”改善情况评价较好,“养殖业废水”的不清楚比例较高。

 水污染源3项指标中,受访人士对“工业废水污染”评价严重的比例最高,为61.0%(见表14);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虽未过半,为46.5%(见表15),但环境专家持改善看法的比例却达到71.4%,高出受访总体24.9个百分点。

表14:对水污染源目前污染程度的评价  (单位:%)


             表15:对水污染源与过去三年相比的评价  (单位:%)


 对于“生活污水污染”,受访人士评价严重的比例为59.2%(见表14),环境专家评价严重的比例达81.0%,高出受访总体21.8个百分点。受访人士认为过去三年有改善的比例过半,为51.5%,是水污染源3项指标中最高的(见表15),环境专家认为有改善的比例更高,为71.5%。可见,生活污水污染评价虽较严重,但改善情况却受到肯定。

 对“养殖业废水”目前污染状况和动态比较的评价,受访人士“不清楚”的比例均在三成五以上,高于其他选项(见表14和表15)。

 3、固体废物污染:认为“塑料用品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危险废弃物污染”严重的比例过半,其中“塑料用品污染”的最高,达64.3%。

 固体废物污染4项指标中,“塑料用品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危险废弃物污染”等3项评价严重比例过半。其中,“塑料用品污染”的比例最高,为64.3%;其次是“生活垃圾污染”、“危险废弃物污染”,分别为54.7%、54.3%;“工业固体废物”的比例也不低,为42.3%(见表16)。

表16:对固体废物目前污染程度的评价  (单位:%)


 从动态来看,认为有改善比例最高的是“生活垃圾污染”,为55.0%;“工业固体废物”、“塑料用品污染”、“危险废弃物污染”的改善比例均未过半,分别为48.3%、44.6%、35.4%(见表17)。

            表17:对固体废物污染与过去三年相比的评价  (单位:%)


 4、其他污染源:认为“装修材料污染”、“噪声污染”、“建筑物玻璃外墙辐射”严重的比例过半,其中环境专家对“装修材料污染”、“噪声污染”评价严重的比例更高。

 其他污染源4项指标评价中,“装修材料污染”、“噪声污染”、“建筑物玻璃外墙辐射”等3项指标的严重比例过半,分别为59.9%、56.4%、51.3%;“电磁辐射污染”相对较低,为44.4%(见表18)。

              表18:对其他污染源目前污染程度的评价  (单位:%)


 相对于受访总体,环境专家认为“装修材料污染”、“噪声污染”严重的比例更高,分别为71.5%、66.7%,高出受访总体10个百分点以上;但对于“建筑物玻璃外墙辐射”、“电磁辐射污染”,环境专家评价严重的比例则低于受访总体18和11个百分点,同为33.3%。

 从动态来看,4项指标有改善的比例均未过半,恶化的比例则在两成以上(见表19)。其中“电磁辐射污染”有改善的比例最低,为20.1%,比恶化比例(23.5%)还低;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受访人士对“电磁辐射污染”的目前状况及过去变化均不太了解,这可能会影响对“电磁辐射污染”的评价。

表19:对其他污染源与过去三年相比的评价  (单位:%)

 


对环境与健康的评价

 一、普遍认为环境污染已影响公众健康,其中近六成人士认为有很大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9.1%的受访人士认为目前环境污染已对公众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其中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居多,比例为59.8%(见图5)。

 

图5:对目前环境污染是否对公众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评价


对于目前环境污染影响公众健康的程度,近六成人士认为“较严重”,25.5%的人士认为“严重”,两者比例合计达到84.8%(见图6)。

 

图6:对目前环境污染影响公众健康程度的评价


 从动态来看,过半的受访人士认为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影响程度较过去“加重”(见图7)。调查发现,传媒界和医学界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近七成传媒界人士认为“加重”,这一比例高出受访总体14.4个百分点;至于医学界人士,他们认为“减轻”的比例较高,为30%,高出受访总体近10个百分点(见表20)。

 

图7:对环境污染影响公众健康程度的动态评价


表20:传媒、医学界人士对环境污染影响公众健康程度的动态评价  (单位:%)


 二、“汽车尾气”、“灰霾、粉尘”、“水污染”被认为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污染源

 调查显示,受访人士认为对公众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灰霾、粉尘”、“水污染”,被选率分别高达97.2%、93.4%、88.7%(见图8)。“公共场所的‘二手烟’”、“噪声”、“装修材料”、“生活垃圾”、“工业废气”的被选率也超过六成。

 

图8:对造成公众健康不良影响的污染源的选择(可多选)


 调查还发现,在“工业废气”、“装修材料”、“危险废弃物”的被选率上,医学界人士比受访总体高出12-24个百分点,分别为86.2%、79.3%、69.0%,这三种污染源的危害程度或许被低估。

 


对政府环保工作和治污力度的评价

一、总体评价:不满意度超过了满意度

政府环境保护工作仅获得22.2%的满意度,不满意度为34.2%(见图9)。

 

图9: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工作的总体评价


 二、治理力度评价:认为4大类污染的治理力度不足,其中对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力度的评价较低

 对于政府在4大类污染上的控制和治理力度的评价,认为“足够”和“基本足够”的比例均低于两成,认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比例在三成四至四成五之间。其中,认为“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力度不足的比例超过了四成(见表21)。而环境专家认为噪声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力度不足的比例过半,分别为61.9%和52.4%,高出受访总体17和12.3个百分点。

表21:对近一年来政府在污染治理力度的评价  (单位:%)

 

 

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期

对各类环境及污染源未来三年变化的37项指标的预期中,其中有10项指标受访人士表示“不清楚”比例超过五成,11项指标“不清楚”的比例超过四成,其余指标“不清楚”的比例基本在三成以上(见表22)。绝大多数指标的“不清楚”的比例高,表明受访人士对生态环境前景预期总体不确定。

虽然“不清楚”比例较高,但受访人士对生态环境前景预期仍略显乐观:除了“热岛效应”和“汽车尾气污染”2项外,受访人士预期其余各项指标会“改善”的比例均超过“恶化”的;预期“改善”的比例超过50%的指标有13项,占了总指标数的1/3以上,其中“河流河涌”和“塑料用品污染”的比例较高,均在六成以上(见表22)。

表22:对未来三年环境变化的预期  (单位:%)


从环境专家的预期来看,认为“河流河涌”、“饮用水源”、“生活污水污染”、“工业污水污染”、“酸雨”和“工业废气污染”会改善的比例均高出受访总体14-31个百分点(见表23)。可见,环境专家对水环境及其污染源改善的预期较为乐观。

表23:预测指标比较  (单位:%)


 相反,对于“热岛效应”、“光环境”、“汽车尾气污染”、“灰霾天气”、“声环境”,环境专家预期“恶化”的比例均高出受访总体1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24)。这表明,环境专家不太看好未来大气、光、声环境的改善情况。

表24:预测指标比例  (单位:%)



 对于环境影响公众健康的预期,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士认为这种影响未来三年会“加重”,同时,近三分之一的人士认为会“减轻”,另有23.6%的人士表示“不清楚”(见图10)。调查还发现,医学界人士预期这种影响未来会“减轻”的比例过半,比受访总体高出近20个百分点,可见医学界人士的预期较为乐观(见表25)。相反,环境专家认为会“加重”的比例过半。这表明,环境污染虽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对未来变化的判断同样不确定。

 

图10:对未来三年环境污染影响公众健康程度的预期


表25:预测指标比较  (单位:%)

 


社会舆论走向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广州环境污染严重及其危害严重,已形成知名人士和专家的共识。环境污染已不再是简单的天蓝不蓝、水绿不绿的“观瞻”问题,它已对公众身体健康造成实际伤害,其伤害甚至比社会治安问题更加广泛和严重。违法犯罪类型虽多,但伤害的人毕竟是少数,而环境污染成为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它伤害的将是生活于中的每一个人,且祸延子孙后代。

 由于对环境现状评价污染严重及认为治理力度不足,知名人士和专家对生态环境前景的预期总体不确定。这表明公众对环境状况评价处于一个质变转折期。知名人士和专家作为舆论领袖,他们对环境现状评价形成的共识,会通过传媒或社会活动等传播渠道,影响公众舆论。当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出现,社会舆论将强势爆发。

 环境污染伤害的是公众生存权。调查表明,即使广州社会人均GDP达到上万美元的现代化标准,人们的生存权会由于环境污染而被削弱。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在广州极具紧迫性和重要性。


[1] 严重的比例,是指“较严重”和“严重”的比例合计,下同。

[2] 10项环境指标,包括了大气环境(3项)、水环境(2项)、土壤环境(3项)、声环境(1项)、光环境(1项),下同。

[3] 改善的比例,是指“明显改善”和“一定改善”的比例合计,下同。

[4] 恶化的比例,是指“严重恶化”和“恶化”的比例合计,下同。

[5] 不严重的比例,是指“不太严重”和“不严重”的比例合计,下同。

[6] 14项污染源指标,包括大气污染源(3项)、水污染源(3项)、固体废物污染(4项)及其它污染源(4项),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