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专   题

价格调控民调专题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专题>1988年价格改革的公众态度调查

1988年价格改革的公众态度调查

发布日期:1988-3-27   


    物价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议论、理论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又成为领导者操作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切实了解广州市居民对物价改革的评价与预期,认知水平与承受能力,以为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1988年三月中旬,我们以八个区的居民户为对象,根据市统计局1987年确定的样本框,用邮寄方式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我们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收回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59份,占八区居民总户数的1.2‰(样本结构的详细情况见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户主对家庭的情况了解比较全面,其意见比较具有代表性,因此问卷是请户主填写的。在样本结构上,则有男性、离退休人员稍偏多,年龄构成稍偏大的现象,人均月收入水平与市统计局300户抽样调查的结果相比也稍偏低。但由于人们日常经济生活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对物价问题的个人心理反应在家庭中也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因此,样本结构的这些偏差不会对总体评价和意愿产生实质性影响。我们将根据测算结果,分别就我市居民对价格改革的评价与反应,预期与选择,认知水平与承受能力等问题,进行系列的专题性研究和报告。?

?

一、价格改革的总体评价

    我市在价格领域中的改革尝试,可以说是与总体的开放改革同时起步的。近十年来,不断扩展和深入的价格改革无疑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起着独特的作用。人民群众对我市过去价格改革及当前物价状况的评价如何?其原因何在?人们的认识与评价又对整体改革的观念和信心产生着什么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在进一步推进物价改革时,必须首先予以考虑的。

(一)对物价改革的总体评价及原因?

    1.总的来讲,群众对迄今为止的物价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较充分的肯定,态度是积极的。在回答"您认为广州几年来物价改革"这一总体性问题时,肯定者比例达75.8%。见表1。

表1 群众对广州几年来物价改革的满意度

    从不同的样本结构分析,因性别、政治面目所产生的差异不大,但从职业、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分类,则显现出较大的区别。表2是以综合评分方法排列的次序,位次越靠前,说明评价越积极,越肯定。

表2 不同职业的群众对物价改革的综合评分排序

表3 不同年龄、人均月收入的群众对物价改革的综合评分排序

    可以看出,企业干部、个体户对价格改革的评价最高,工程技术人员给予的评价最低,甚至排在待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之后。年龄大小与位次前后不存在有规律的联系,而人均收入一般越高,对物价改革的评价也较高。?

    2.初步分析,影响人们对价格改革评价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人们对市场供应变化的直观感受。在给予价格改革"很成功"和"比较成功"的评价者中,认为成功的首要原因是"市场繁荣,东西多了",其综合评分值远超过其他因素而居于第一位;反之,在给予"不太成功"和"不成功"的评价者中,只有3个人将"市场供应更差了"列为不成功的原因,仅占1.0%,排在最后一位。另方面,在认为过去价格体制"不太合理"与"不合理"的人中,有32.34%认为其弊病主要在于"市场上东西太少",居于第二位:而认为旧体制"能带来市场繁荣"的只有20.0%。?

    第二,是对于收人水平升降的直观感受。在列举物价改革成功与不成功的原因时,两类意见不同的人均把自己生活水平上升或下降作为较重要的原因,样本收入结构与评价的关系从静态收入方面证实了这一点。从动态收入方面分析,也可以明显看出生活水平变化与评价的关联性,随着样本家庭生活水平的升降,对价格改革成功评价的比例也有明显的大小变化(见表4)。

表4 群众的家庭生活水平与物价改革的评价(%)

    应当指出,样本个人或本家庭的收入,并非是来自这方面的唯一原因,对于大多数人近几年生活改善的有目共睹,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样本的肯定性评价,在对"这几年物价虽然上涨了,但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一问题表态时,"很同意"和"比较同意"的人达到83.24%。?

    第三,是对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理性认识。在列举价格改革所以成功的原因中,"发挥了价值规律的作用"的综合评分值甚至高于"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于第二位。在对旧体制的评价中,认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者有38.1%将其归咎于"没有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居第一位;反之,在认为"基本合理"与"合理"者中,将"发挥了价值规律作用"列为原因的仅占11.3%。

    第四,是基于对目前体制与旧体制的总体比较。在对旧体制持否定态度的人中,有79.96%认为价格改革是成功的,明显高于对旧体制持肯定态度者中的同一比例。?

总的来讲可以认为,人民群众主要是根据对市场供给的丰富与否,生活水平的升降来确定自己对物价改革的评价态度的,同时,亦不排除对发挥价值规律作用,新旧体制比较等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物价改革——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经不仅仅是政府和理论界宣传的因果链条,而且成为人们判断、评价事物,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价值标准。?

(二)对当前物价状况的评价及其影响?

    1.表5是人们对当前商品涨价合理程度的评价,可以看出,多数人对物价的现状是不太满意或不太理解的。

表5 群众对当前物价的评价(%)

    群众的这种不满态度,并不是针对价格改革本身,而主要是认为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与作用,样本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表明这一点。一是在认为价格改革不成功者所列举的诸种原因中,"国家不管物价,太自由了"的综合计分值居第二位。二是在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中,"政府没抓好市场管理"和"二道贩子哄抬物价"的综合评分值分别居于第一、二位,且意见相当集中;而"政府进行价格改革"、"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等的分值非常低。三是在"对于物价上涨,您建议政府最好采取哪一项措施"中,填写"加强市场管理,禁止各种变相涨价"的占45.40%,为第一位。可见群众对政府在物价改革中加强市场管理的评价权重与期望。?

    2.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总的来讲是呈上升趋势的。样本对自己家庭水平变化的陈述,呈现出如表6结果。

表6 居民对生活水平的评价(%)

    以表6结果为基础,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测算,不同职业收入的上升趋势如下,位次越靠前,上升趋势越强(见表7)。

表7 不同职业的群众收入上升趋势排序

    须指出,由于这是样本对自己家庭情况作的陈述,因防范心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偏差是显而易见的,如个体户对自己的收入评价明显过低。据此可以认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状况可能会比表中反映出的更好一些。?

    然而,物价上涨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结构的改变。根据样本对"您认为物业上涨对谁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回答,可作出如表8排列,并可发现,其与表7基本形成反向排列(剔除个体户的偏差):

 ?表8 不同职业的群众受物价上涨的影响程度排序

    样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属于对客观总体的判断,消除了个人的心理偏差,是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的。这些情况表明,在物价改革中,如何调整离退休人员、企业职工、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利益问题,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在谈到家庭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时,保持不变和上升部分列举的是"工资、奖金、补贴增多了"和"参加工作的人多了",分别占第一、第二位,两者的比例总共达84.32%。这说明,我市在改善政府与企业分配关系,使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在财政收入较好的情况下注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发展第三产业带来劳动就业机会增多等方面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大大增强了对改革的承受力。在生活水平下降的部分中,"物价上涨太快"成为其最主要的原因,比例达到71.43%。?

    3.面对物价上涨,人们采取的办法主要是如表9所示:

表9 人们面对物价上涨采取的办法

    如果说,前两项是比较积极的,第三项是中性的,后几项则是比较消极的做法的话,那么消极部分占了44.1%,而积极部分只占25.1%。总体倾向是比较消极的。在家庭收入上升的原因中,也有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将"挣钱的路子多了"列为原因的只占10.0%。这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在改革物价的同时,必须进行其他方面的配套,开拓更多劳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以更好地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生活水平的稳定上升和承受能力的不断增强。?

(三)对今后及其他方面改革的影响?

    1.对过去几年物价改革成就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坚定了人们对今后物价改革的观念和信心。对于"要使经济繁荣,就必须进行物价改革"和"物价改革会带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会提高"这两个问题,持"很同意"和"比较同意'的人分别占总数的87.7%和81.6%。在对今后推进物价改革的步伐上,认为要"进一步加快"的占46.8%,"慢一点为好"的为24.4%,"先稳定几年不变再说"的占15.3%,而要"恢复过去做法"的仅占3.1%。这表明广大群众对深入物价改革所持的积极、鲜明的态度。?

    2.物价改革的进程,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辅相成;物价改革的成果,同时促进着人们对总体改革认识的深化。虽然笼统地支持改革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毋庸置疑的信念,但从下列诸表中我们仍然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对物价改革的评价与对其他改革态度之问有着密切的关联,对物价改革的评价愈肯定,对其他改革的要求也就愈迫切,持积极态度者的比例就愈大(见表10)。

表10 群众对这几年物价改革的评价与其他方面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工资奖金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房租这三项改革与价格改革的关系最为直接,与群众日常生活及利益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们对其要求也最为迫切。因此,政府在制定物价改革方案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使之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相互配套,以保证物价改革的顺利实施。?

?

二、改革的社会选择

    本报告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价格改革持续近10年的今天,社会对物价改革的理解与舆论支持,价格体制模式的公众选择倾向,对改革进度的社会一般要求;以及以上各方面社会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价格体制改革的基本选择?

    1.民意测验的直接结果表明:首先,广州社会已经基本确认了价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意义,但这一态度的形成,仍缺乏成熟的认识基础;其次,在价格体制模式的选择上,社会倾向于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体制;再次,在改革的进程上,公众态度较稳妥。?

    2.物价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已为社会接受,但缺乏认识基础。这一结论见表11:

表11 群众对物价改革的作用和意义的评价(%)

 

    以上用于测量人们对物价改革必要性与作用认识状况的语句,均得到80%以上样本(即调查对象)的认可,说明在广州已经基本形成有利于物价改革的社会舆论支持。然而,这种社会舆论缺乏成熟的认识基础。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多数人仍未对旧体制的弊端有一个基本明确的认识。这一结论见表12:

表12 群众对1979年前原来的价格体制的看法(%)

    数据表明,对旧价格体制持否定态度的样本比例不足半数,而持肯定态度者却高达1/3以上。显然,相当部分人对旧价格体制尚无起码的认识,由此来讲理解改革是没有意义的。因而可以说,物价改革的舆论支持是在缺乏充分的社会理解上形成的。

3.社会倾向于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价格体制模式,但对完全由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的要求不高。结论见表13:

表13 群众对价格体制的评价(%)

    以上问题,前两者的性质较近,都为市场机制主导型,共得到62.9%的样本赞成;后两者的性质也较接近,都以行政管理为主,共得到37.1%的样本赞成。我们以取值区间[0,10]进行综合评分,分值越大表明越倾向于市场主导型,反之则为行政主导型,全部样本评分结果为5.36。即样本稍微倾向于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价格体制。这表明了广州社会商品经济意识较强,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运行具有较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4.在改革的速度上,社会心理不易接受"大步快走,一步到位"的方案。结论见表14、表15:

表14 群众对物价改革速度的评价(%)

表15 群众对物价改革速度的评价(%)

    以上两个问题的统计结果表明,样本难以接受要付出较大代价的"一步到位"方案,而倾向于较稳妥的做法。在第二个问题中,虽然主张"进一步加快"者占第一位,然而比例尚未达样本总数的半数。?

(二)影响社会选择倾向的主要因素?

    1.人们对物价改革的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主要考察了职业身份、年龄状况、文化水平、收入状态、对旧体制弊端的认识水平、对已经进行的物价改革的感受与评价,以及对物价改革前景预期等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影响较强的主要是人们对旧体制弊端的认识程度,对改革前景预期和收入水平等因素。?

    2.从人群的职业身份来看,企业干部的物价改革选择倾向比较积极,其他社会阶层的态度则比较复杂。见表16:

表16 改革态度综合评分表

    注:综合评分取位区间为[0,10];分值越高,表明改革的认识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市场化"的体制,越要求改革加快;分值低则态度相反。

    综合评分显示,企业干部这一人群的改革态度在三个方面都较为积极。由于企业干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因而这是物价改革有利的社会因素。在职工人、教师和离退休人员的各方面态度比较稳定,居于中等或偏低水平。个体户、工程技术人员、机关干部和待业人员对不同问题的态度差距很大,积极与消极方面都比较突出。?

    3.样本对价格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水平,主要受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对旧体制弊端的认识水平和对已经进行的物价改革的态度的影响,与其他因素无明显关联。?

我们运用的因素分析方法,主要是综合评分和相关分析。综合评分的取值区间与含义见表16。

    ——生活与收入水平,我们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动态方面情况见表17:

表17 群众对价格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水平与生活水平变动

静态方面见表18

表18 群众对价格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水平与收入水平

    以上两方面数据表明,样本的生活水平变动状况及收入与改革的认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

    对旧体制弊端的认识程度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见表19:

表19 群众对价格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水平与对旧体制的看法

    显然,认为旧体制越不合理的样本,对价格改革必要性的认识程度越高,相关系数(G)达0.4071;规律性十分明显。?

    ——样本对已经进行的价格改革的评价,与深化改革的意识也存在着关联。认为近年价格改革"很成功"和"比较成功"的人群,在改革认识水平上的综合评分达到8.3,而认为"不太成功"与"不成功"的人群综合评分为7.46。?

    4.公民选择价格体制模式的心理,受生活水平变动状况、对旧休制弊端认识水平、文化水平、对价格改革的评价这几方面的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通过综合评分得到说明,分值区间与上相同,分值越高表明样本选择市场主导型体制倾向越强;反之,分值越低,表明越倾向于传统的行政计划主导的价格体制。?

    ——近年生活水平变动状况与样本的体制选择倾向具有十分明显关联,见表20:

表20 群众体制选择倾向与生活水平变动

    显然,近年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样本,选择"市场主导型"体制的倾向较强;反之,则较弱,相关系数(G)为0.2012。?

    ——对旧体制弊端认识越明确者,选择"市场主导型"体制的倾向越明显,见表21:

表21 群众体制选择倾向与对旧体制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评分显示出对旧体制持不同看法的人群,体制选择倾向的差距十分明显,相关系数(G)为0.4924表明这一因素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深入研究发现,对旧体制弊端认识得越清楚,越具体,人们选择"市场主导型"体制的倾向越强,支持数据见表22:

表22 群众否定旧体制的理由

    旧价格体制的弊端在本质上是不能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现象是市场供应差。因而,能从本质上认识这一问题的人,明显要比从现象或个别方面去认识的人更倾向于"市场主导型"体制。?

    ——文化水平与人们的体制选择倾向也存在着联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样本,在整体上选择"市场主导型"体制的倾向也越强。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上的样本,综合评分为5.77;中学或中专为5.31;小学与文盲为5.23。?

    ——对近年进行的物价改革的评价,与人们的体制选择倾向有着较强的联系,见表23

23 群众的体制选择倾向与这几年物价改革的联系

    近年进行的价格体制改革,基本方向就是发挥市场的功能;因而,对此持肯定态度者,必然也在模式选择上,倾向于"市场主导型"的体制。?

5.公众对物价改革进度的要求,主要受生活水平变化状况,对旧体制弊端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对改革前景的预期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其他因素无明显关联。考察方法与上相同,分值越高表明主张改革加快的倾向越强。?

    ——近年生活水平"上升"和"有所上升"的样本,改革进度要求的综合评分为7.98,高于"保持不变"者的6.9,更高于"下降"与"有所下降"者的6.83。但人们目前的收入状况与他们的改革进度要求无明显关联。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人们收入的增长速度对心理承受力的影响要大于他们现在的收入水平。?

    ——对旧体制弊端的认识程度,在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见表24

24 群众对旧体制的看法与对改革进度的要求

    显然,对旧体制持否定态度者,更倾向于加快物价改革的速度,相关系数(G)0.3299。?

    ——人们对价格改革前景的判断,与他们的改革进度的心理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我们考察了三个方面,一是他们对物价改革中自己家庭生活水平变动的预期;二是对改革中物价变动形势的预测;三是对改革完成后物价变动状况的看法。?

首先,对价格改革中自己家庭生活水平变动,预期越悲观者,越不倾向于加快改革进度,相关系数(G)0.2104;综合评分见表25

25 群众对改革进度的要求与生活水平的预期

    其次,对价格改革中物价变动形势,预测越悲观者,越不倾向于加快改革进度;见表26

26 群众对改革进度的要求与改革中物价变动的预期

    再次,对完成价格改革后物价变动,看法越悲观者,越不倾向于加快改革进度;见表27

27 群众对改革速度的要求与改革前物价变动的预测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公众在物价改革进度上的要求所以比较稳妥,主要是因为改革的预期不乐观,如全部样本中仅有18.6%的人预计在物价改革中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将"有所提高",8.9%的人预计将"维持不变",15.8%的人预计将"有所下降"56.7%的人表示"难以预料"。?

()结论与建议?

    1.公众对物价改革的基本态度是,相信物价改革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繁荣,在改革的方向上倾向于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体制模式,但在改革进度上的要求则比较稳妥。?  2.影响公众的物价改革选择倾向的主要因素,客观方面是人们近年生活水平变动状况,主观方面是人们对已经进行的物价改革实践的评价和对旧体制弊端的认识程度。样本现时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和对改革前景的预期,则从不同方面影响公众的某些具体态度。?

    3.如果排除生活水平变动这一客观条件,可从以上分析看出,人们的改革选择倾向,影响最强的因素是对旧体制弊端的认识程度。显然,全社会对旧体制的批判越深刻,改革的态度也就越坚定和积极。而调查表明,我市这方面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近10年的物价改革,但认为旧体制是"合理"或"比较合理"者仍达37.2%,尚未形成看法的"不了解"者达16.0%。这说明我们所进行的物价改革,它的社会思想基础是何等的不扎实。?

    因此,本报告的主要建议是,继续进行深入的改革的社会发动工作,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深入浅出、易为群众掌握的方式对旧体制进行批判。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旧体制的不合理性及其弊端所在,这是争取公众理解和支持改革的不可忽视的工作。?

?

三、改革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社会对物价上涨的实际经济承受力与对价格改革的心理承受力,是两个虽有关联但性质不同的问题。近几年来,尽管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边际储蓄倾向不断增强,生活消费中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但群众对物价的上涨仍是啧有烦言,呼声日高。这一事实给我们的提示是,在温饱问题早已基本解决,心理因素成为承受力主导内容的情况下,单纯考察市民对物价上涨的经济承受力极限,不仅无法进行准确的定量判断,且无实质性的操作意义。因此,本报告主要分析当前广州市民对价格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影响因素的作用,并针对此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心理承受力的总体判断?

    1.这次民意测验,我们对公众心理承受力的四个主要内容进行了考察:第一,对改革必要性的接受程度;第二,对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体制的选择倾向;第三,对改革进度所持的态度;第四,对改革付出必要代价的承受能力。经分析后得到的总体判断是:在经历了几年来物价的大幅度上升之后,目前公众对价格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已不似预想中的那样强,在心理因素构成中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兼而有之,对整体的评估不容乐观。?

    2.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物价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改革的必要性有较大程度的认可。样本对"物价改革会带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会提高"和"要使经济繁荣,就必须进行物价改革"两个语句,表示"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均占80%以上。?

    3.对于改革模式的选择,测算结果显示,虽然公众比较赞成市场主导型价格体制,但总体倾向程度不显著,对价格全部放开的改革模式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从样本对四种价格体制的选择分布情况看,尽管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实行市场体制,但以取值区间[010]对总体进行综合评分(分值010分别表示接受市场体制倾向弱与强的两极,中间值为5),分值只有5.36。?

    4.对改革的进度,群众所持的态度是谨慎的,不易接受"一步到位"、在短期内解决问题的改革方案。这一结论来自我们对样本两方面的考察结果:一是对改革速度的快慢,综合评分值落在"慢一点为好"的区间;二是对改革完成阶段的长短,基本同意"短期内解决价格问题"的只为43.0%,低于持不同意见者的比例(44.3)。?

5.对于价格改革必须付出一定代价这个问题,公众明显表现出不同意的心理倾向,说明在这方面,社会的承受力是比较低的。我们从样本对以下三个语句所持的态度,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三者总体平均分值仅为3.93(认可倾向从小到大的区间为010)

28 群众对价格改革所付出代价的评价

    6.从样本分类情况看,不同职业、年龄和学历分组对四类问题选择倾向的次序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就总体而言,企业干部、个体户的承受力较强,工人、离退休人员较弱,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居中;30岁至40岁、50岁至60岁的承受力较强,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较弱,40岁至50岁的居中;文化程度较高的,承受力一般也较强。?

    7.汇总以上四方面的情况,可用综合评分值将承受力的结构作出如下排列——改革必要性:7.88,改革模式:5.36,改革进度:4.90,改革代价:3.93。如果说对前三个方面的认可和选择多少带有理论色彩,与样本切身利益的关联较为间接;那么代价问题,包括不可避免的物价上涨和现有利益结构的变动,则使样本必须从"局中人"角度出发去进行权衡和比较,因此,群众对代价问题的意向,在心理承受力的形成中有着比前三者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承受力结构所呈现出明显倾斜趋势是,公众对与自己切身利益距离越近、关系越直接、越有实质性意义的向题,态度就越不积极,承受力就越低。这种既认可改革又存有顾虑,人人都希望从改革中得到好处而又不愿为之付出代价的矛盾心理,使整体承受力的结构趋于复杂,水平趋于下降。?

    由于系列报告之二对前三类问题已进行了详细分析,而代价问题在承受力中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报告的以下部分,将把公众对代价问题的认可程度作为显示和代表承受力大小的标志,以此为理论前提展开分析与论述。?

(二)影响心理承受力的主要因素?

    分析了解承受力形成的原因,是制定相应政策,改善和提高承受力的前提。我们就调查数据进行了多方面的测算后发现,人们的收入状况、认识水平、前景预期和反应行为的方式对承受力的形成有比较大的作用。?

    一是来自经济收入方面的影响。根据对样本静态收入与生活水平动态变化两方面分析的结果,表明收入越低,近年生活水平下降趋势越大的人,其心理承受力越低。表29明显反映了这一规律性,承受力大小与两者的相关值分别达到0.9304(R)0.4317(G)

29 群众承受力水平与收入状况

    二是认知水平的影响。对物价问题的认识深度,在承受力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清晰地了解公众的认知水平,我们考察了样本对以下五个语句的回答情况(见表30)。

30 群众承受力水平与认知水平

    对物价问题的认知水平,不仅反映在对旧体制和价格改革所持的总体批判或认可态度上,更重要地表现为对其原因的深层次理解。评价价格体制的本质标准在于能否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市场供应情况则只是最直接易见的表象;在市场机制下,物价变动的最根本原因是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非某些经营者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从表中可以看出,能够从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角度判断事物的分组,分值明显高于其他组。这清楚地表明,对物价问题认知水平越高,其承受力也就越强。?

    三是人们对改革前景预期的影响,包括对在进一步改革中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价格改革中和改革后物价变动的预期,测算结果见表31

31  群众承受力水平与对改革前景预期

    表中显现,对家庭收入持乐观态度的分组,承受力较强,反之较弱,这一趋势很明显。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价格变动的预期分组中,认为物价将“上下波动”和“缓慢上升”的,其承受力显然高于持其他几类预期的人。这一似乎无规律性的现象揭示着更深一层的内容。我们认为,价格改革的成功,市场机制的形成,将使价格随着经济增长呈现上下波动(短期)和缓慢上升(长期)的态势,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客观预期,无疑有利于承受力的增强;相反,无论对价格趋势持过于悲观或过于乐观的预期,都在实际上起着削弱承受能力的作用。其中,对前景朦胧,“不知道”或“难以预料”者,承受力最差。?

    四是人们对物价上涨反应行为方式的影响。我们在系列报告之一中曾指出了人们行为方式的总体消极倾向,它不仅通过影响人们的家庭收入预期间接作用于承受能力,而且与承受力大小有直接的关联。表32中显示出行为方式越积极,承受力越强。反之就越弱的趋势:

32群众承受力水平与对物价上涨反应的行为方式

 

(三)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广州市民对价格改革的心理承受力的水平不高,构成及影响因素复杂,政府在制订改革方案及有关政策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正视,过分乐观估计导致的政策失误只会延缓改革进程。如何改善承受力结构和提高承受力水平,应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我们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市民的收入水平,是增强承受力的根本途径,收入多少与承受力大小的高度相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平抑物价的两难选择中,应给前者以更多的考虑和更大的权重。另一方面,对较低收入(人均月收人90元以下)和中等收入(90元~120)人群的心理状况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他们分别占总数的36.7%和34.4%,他们如报告中所述的偏于消极的心理,对总体承受力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提高整体承受能力的角度考虑,以等量资金对这部分人进行补助,会取得更高的边际效应。因此,由政府及时地给市民一定的、带有“平均分配’意味的物价补贴,起码在目前情况下是必需的。?

    第二,提高群众对物价问题的认知水平,对增强承受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关于物价问题的基本知识,包括对旧体制根本弊端的批判,对物价上涨原因的分析,对实行商品经济应当遵循的原则及必须付出的代价等等,使群众倾向市场体制、赞同商品经济的积极心理因素得到巩固和发扬,同时逐步扭转、克服在旧体制下形成的各种消极心理倾向,将承受力建筑在更高的认知水平上。另一方面,对于改革中和改革后的价格变动趋势,有关部门应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客观的报道,并提高物价工作的透明度,使公众对前景有比较正确的、清晰的预期,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减少社会可能出现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广拓各种就业、兼职、增加收入的渠道,同步进行劳动人事和工资制度改革,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使广大市民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不可避免的物价上升趋势,支持价格改革。实践证明,这是增强公众承受能力,收益较大而成本较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

                                                        (价格改革公众态度民意调查课题组)?

?

附:调查样本背景资料?

1.性别:男:64.23% 女:35.77%?

2.年龄:30岁以下:6.37% 30~40岁:22.65% 40~50岁:24.74% 50~60岁:29.69% 60岁以上:16.56%?

3.职业:在职工人:36.82% 企业干部:16.87% 个体户;2.3% 教师:3.93% 离退休人员:25.41% 机关干部:7% 工程技术人员5.56% 待业人员:2.11%?

4.政治面目分类:中共党员:27.38% 民主党派党员:1.15% 团员:2.20% 群众:69.45%

5.文化程度:文盲:3.62% 小学:26.1% 中学或中专:53.9% 大专以上:16.38%?

6.家庭人均月收入:60元以下:7.41% 60~90元:27.47% 90~120元:34.89% 120~150元:17.87% 150~180元:7.98% 180元以上: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