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专   题

广州市失业群体再就业观念和择业倾向调查

发布日期:2002-7-28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失业已成为一个敏感又沉重的话题。失业群体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根据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2002年广州市失业人数将达32万(2001年29万),市政府将力争把失业率控制在4%(2001年3.76%),广州2002年就业形势严峻。这30多万的失业人员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如何?失业后的生活和再就业情况又怎样?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联合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东山、越秀、海珠、天河、白云和芳村等六个区的劳动就业服务培训中心,以问卷形式,对前来进行培训或获取就业信息的失业者现场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98份。

       调查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已接受失业这一社会现象,但失业引起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的不满,超过五成半的人认为失业人员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受访失业人员普遍反映失业后有很大生活压力,生活水平下降,安排再就业和领取救济金、保障基本生活是他们失业后的迫切需要;相当一部分失业人员精神心理负担重,产生悲观心理,对未来缺乏信心,并导致一些较情绪化的看法。大部分失业人群择业看重收入、福利及稳定,不怕工作辛苦和压力大,强烈渴望发展机会,但不愿从事低收入工作;失业人员再就业愿望强烈,自主创业意识突出,然而存在年龄偏大、教育程度低、再就业机会少、技能不足四大障碍。


      一、广州失业群体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普通员工由于改革而更容易失业

       根据调查,受访失业人员原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占48.9%,远高于个体/私营/民营企业20.5%,集体企业14.8%,三资企业10.0%,事业单位4.4%,党政机关1.0%,自由职业0.4%。

       普通员工是失业群体中的大多数。调查发现,失业前工作岗位是普通员工的占了57.2%,其中有50.0%是国有企业的员工,其次是技术工人,比例为16.6%,而具有初、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也分别达10.7%和3.2%。

       78.0%的受访者认为失业的原因是由于经济转轨中企业倒闭、兼并、转制、精减人员而导致的,但有14.2%的人是“自愿失业”,这一部分人当中,“收入低”和“工作没有发展前途”是自愿失业的两大原因,且学历高的失业人员自愿失业的比例较大。

 

     (二)失业给96.4%的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家庭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失业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压力。调查显示,96.4%的受访者反映“有很大压力”和“有一定压力”,比例分别为36.5%和59.9%,年龄越大、目前家庭收入越低,感受到的压力越大。仅有3.6%的人反映失业后“没有压力”,这一部分人年龄相对不大、学历、失业前收入较高及家庭没有其他失业人员负担。

       失业的压力使失业者物质生活和精神心理均出现较多的问题。有近七成半的人反映“家庭生活水平下降”,而其中年龄越大、失业前个人月收入越低、失业时间越长的失业者反映越强烈;其次,有18.9%的受访者反映失业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另外,因经济条件的限制,有78.7%的失业群体存在“看病难”、“小孩上学难”的问题。

 

     (三)失业导致精神负担加重,并一定程度上产生对社会不满情绪

       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精神心理负担重”、“生活没有寄托”是反映最强烈的两项,比例分别为37.1%和29.7%;另外有7.9%的人反映“被人看不起”。调查也显示,在受访失业人员中,有44.9%的人感觉到“自己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有49.3%的人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有36.6%的人“反感有权、有钱的人”;51.2%的人“觉得自己是改革的牺牲品”(见图1)。


       从以上可以看出,失业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下降和生活困难的问题,它对失业者精神和心理上的打击和伤害也是无法忽视的。而且这种精神上的打击和伤害不仅使相当一部分失业人员产生悲观心理,对未来缺乏信心,而且使失业者家庭关系紧张,更导致一些较为偏激的看法,对社会产生反感和不满情绪,甚至怀疑改革的目的和成效。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关注失业群体精神,抚慰失业者受伤的心灵,消除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让他们重新振奋起来,重拾信心去面对未来。

 

图1:失业带来的心理情绪问题(%)

 

     (四)失业后经济来源最主要是靠救济金、过去的储蓄和自己想办法增加的收入

        失业群体经济状况普遍不佳。根据调查,失业后个人月均收入(含救济金、补贴及从其他方面赚取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3.4%,远远低于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而在失业前,这一比例为43.5%。同时,45.3%的受访失业人员表示“救济金”是他们失业后最主要的收入,这说明救济金是保障很多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救命钱;其次,依赖“过去的储蓄”、“吃老本”的比例为42.6%;此外,“自己想办法增加的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比例达到38.2%;并且有69.7%的受访者反映在失业期间有“采取行动增加收入”;而这部分人当中,“被短期聘用”、“自己做生意”和“打散工”是三项最重要的行动,比例分别为32.7%、31.9%和27.3%;但年龄越大、学历越低的失业人员越依赖于“救济金”,“采取行动增加收入”的比例就越低(其他的经济来源见图2)。

图2:失业后的经济来源(%)(多选)

 

     (五)再就业愿望强烈,但存在四大障碍——年龄偏大、再就业机会不多、受教育程度低和个人技能不足

       有近七成的受访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愿望强烈,反映“一般”、“无所谓”的比例分别为27.2%和3.1%;在这部分人当中,“想去好一点的单位,一时找不到”、“就业环境差,工作很难找,等等再说”和“自己没有技术,又没有文凭”是其中三大原因;另外,有为数不多的人因为可以依靠家里的经济支持而不想再就业;但有极少数的人(0.3%)认为领取救济金好过打工。虽然总体上,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愿望强烈,但近2/3的受访者表示失业后再就业存在障碍,且女性比男性的障碍要大;其中“年龄偏大”、“再就业机会不多”、“受教育程度低”和“个人能力有限”是四大障碍,比例分别为62.7%、43.9%、36.8%和32.3%。由此可见,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和个人能力偏低的“三偏”依然是失业人员再就业最大的障碍。


      二、广州失业群体的再就业观念和择业倾向


    (一)大部分受访失业者对今年就业环境评价“一般”,但看好明后两年的就业环境,其中女性的预期大于男性,年龄越大,评价越低

       56.1%的受访失业人员对广州目前就业环境的评价“一般”,16.9%的受访者认为“好”和“较好”,27.0%的人反映“较差”和“差”;认为比去年就业环境“差一些”和“差很多”的比例为27.9%,超过认为“好很多”和“好一些”的比例3.1个百分点;而认为明后两年再就业环境将“好很多”和“好一些”的比例为38.4%,超出认为“差一些”和“差很多”的比例19.6个百分点;其中,女性的评价“好”或“较好”的比例为13.8%低于男性6.3个百分点,但比男性更看好未来,有40.0%的女性认为明后两年就业环境“好很多”和“好一些”,超过男性2.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失业群体寄希望于将来,较有信心看好明后两年。

       年龄偏大,对今年就业环境评价越低,位于36岁~45岁之间受访失业者认为“差”和“较差”的比例最高,达33.0%,而仅有10.7%的46岁以上的受访者对今年就业环境评价“好”和“较好”。


 

     (二)随着改革的深化,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失业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已成失业群体的共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失业者由此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并认同“失业人员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转轨期的变革加大了就业压力,其中认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关闭、破产、转制及经济环境未能好转造成就业压力加大所占比例高达58.2%;其次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导致更多外来人员涌入,加剧了广州居民的就业压力,认同“外来人口抢了广州人的饭碗”的比例达到58.0%;再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边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加大了就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因素见表1。

表1:就业压力加大的因素

      (注:多项选择,选择比例之和可超过100%)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广州,改革虽然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但改革的深化和人口过多等因素使失业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有2/3的失业群体已接受了“失业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仅有15.2%的人不同意,另有18.6%表示“说不清”;其中,男性的接受度为78.3%远远超过女性的59.4%,这同广州近年来一直没有因失业引发大的动荡相吻合。

       高达73.6%受访失业人员认为重新寻找一份工作也许是个人发展的新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有56.3%受访失业人员认同“失业人员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还有34.7%的失业群体同意“失业引起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这表明不能接受失业现象的失业者更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更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见图3)。

 

图3:受访失业人员对失业现象的看法(%)


 

     (三)文凭、个人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找工作的三大要素

       受访失业人员认为当前在社会上找工作,关键靠文凭的占33.7%,靠“个人能力”占29.6%,靠“良好的社会关系”占27.0%。其中,女性比男性更看重“学历”,男性比女性更看重“个人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学历已成为找工作最重要的一道门槛,而目前失业群体的学历普遍不高,很大程度上造成他们再就业的困难。

 

     (四)大多数失业群体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一方面对失业怀有一定惧怕心理,求稳心态较强烈,另一方面对低收入工作没有兴趣,只希望从事收入高、福利好、发展机会多的工作?

       调查中发现,受访失业人员倾向于收入高、福利好、发展机会多的工作。而对一些较低层次的、收入低的工作,如清洁工、治安联防队员、环卫工人、社区家政服务等,愿意从事的程度较低,表现出好高骛远心态,有退却、拒绝心理。见图4。

              

图4:失业后愿意从事的工作(%)(多选)?

   

        失业群体“都不愿意从事”较低层次的、缺乏劳动保障、收入和社会地位均不高的工作的比例达一成半,其中反映“与自己的能力、专业不相称”因素的比例为64.4%;但相当一部分的人表示因“没有劳动保障”和“收入低”而不愿意从事,比例达54.8%;另外还有13.3%的人认为“工作辛苦”和“社会地位低”。并且,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失业者表示“都不愿意”的比例相当;由此可见,大部分失业者再就业时的确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

       调查还发现,失业群体在经历了职场上的辛酸苦辣之后,求稳心态强烈,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同时也对失业怀有一定的惧怕心理。年龄越大的失业者求稳心态越强烈,但学历越高的失业者求稳心态越不强烈;这种求稳心态从他们选择工作最看重的因素也可以得到验证,即有40.1%的受访失业人员最看重“工作是否稳定”,排在“收入”和“劳动福利”之后,居第三位。

 

     (五)对失业群体来说,工作的意义首先在于挣钱,有钱再谈价值和理想

       经济收入偏低导致“挣钱”成为失业群体工作最重要的意义,以81.9%的比例高居榜首;其次是“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获选比例分别为74.2%和61.8%。同样,失业群体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也是“收入”,获选比例达71.2%,其次是直接关系到收入的“劳动福利”,获选比例为67.9%。在再就业难度较大的前提下,如何保障失业群体的基本生活,提高失业群体的收入水平,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

       调查还发现,女性比男性更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挣钱”;学历越高选择“挣钱”的比例越小,而选择“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比例就越高,表明学历高的失业者更注重个人价值及个人理想的实现。


      (六)个人自谋出路——最客观、最现实的再就业途径

        对于“现在最客观、最现实的再就业途径”这个问题,受访失业人员选择“个人自谋出路”的比例最高,达54.6%;其次是“政府安置”,比例为24.9%;最后为“社会统筹”,比例为20.5%;其中男性和高学历(本科及以上)的失业人员更倾向于“个人自谋出路”,比例分别为60.7%和83.3%;同时,有八成半的失业者失业后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工作,如“找熟人、朋友帮忙”、“根据广告,自己联系招聘单位”、“职业介绍机构、人才市场”,比例分别为73.8%、46.0%、27.2%,而反映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居民委员会”的比例均不到一成。可见失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和社会的再就业工作依赖性减弱,更看重依靠个人去实现再就业。

 

     (七)提高就业技能的愿望强烈;创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技术性实用型技能和外语水平是最想提高的四个方面;并且大多数失业人员通过参加培训班提高了就业技能

       57.9%的受访失业人员反映提高就业技能的愿望“强烈”,想提高“创业技能”的获选比例占44.9%;其次是“人际沟通能力”,比例为37.9%,而“技术性实用型技能”也占32.2%,“外语水平”的比例也不低,达32.0%。其他想提高的技能还有管理能力(28.1%)、计算机水平(27.6%)、创新能力(15.9%)、礼仪形象知识(13.3%)和写作与表达能力(10.2%)。

       那么失业人员会通过哪些途径提高就业技能?调查显示,各种培训班成为失业人员提高就业技能的最主要渠道,有近六成多的人表示曾经参加过类似的培训班;有两成多的人表示“准备参加”。这些培训大部分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比例为59.9%;其次是“自己主动报名参加”,比例为33.5%,另有6.6%是由原单位组织进行的。同时,有近八成的受访者反映参加培训对提高就业技能“有很大帮助”和“有一定帮助”,可见培训对失业群体提高再就业技能十分重要;政府应着重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帮助下岗职工通过培训真正掌握再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三、再就业必须抓好的几项工作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搞好再就业工作必须把握好“救济金”、“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政府优惠政策扶持”以及“宣传工作”五个方面的问题,并使之相互紧密结合。

      (一)“安排再就业”和“领取救济金,保障基本生活”是当前失业群体最迫切的需要

       失业后最需要什么?67.9%的被访失业人员认为“安排再就业”和“领取救济金,保障基本生活”是最迫切的需要,其中男性“安排再就业”的需要较女性强烈,但“领取救济金,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低于女性;失业前月收入越低、年龄越大以及家庭中有2人或以上失业的失业者越倾向于“领取救济金,保障基本生活”,比例为51.9%。有45.3%的受访失业者,反映救济金是他们失业后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尤其对特困的“三偏”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失业群体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

      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下岗、失业群体的特征提供具体的就业服务。由于失业人员心态表现出消极埋怨、灰心沮丧、焦急愤怒,并且对提供的就业机会持不满态度,因此职业介绍和指导首先要使失业者摆正心态,减轻心理压力,乐观自信地面对再就业;其次,职业介绍和指导要让失业者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知道自己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能做什么样的工作;最后,职业介绍和指导是一个帮助过程,要站在失业者的立场上,搞好跟踪服务。

 

     (三)对学历偏低、技能偏差的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

       失业群体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年龄偏大、学历低、个人能力有限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再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失业障碍,提高失业者技能,增加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但再就业培训特别要注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对不同的失业者提供不同的培训,加强培训的实际效用。

 

    (四)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失业群体优惠照顾,为再就业工作提供各种方便有利的政策和法规,减少障碍

       第一,政府要给政策。本次调查发现广州失业群体比较倾向于依靠个人途径去实现再就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弱,并且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的愿望较强烈,政府只要给出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就业压力。

       第二,社区发展潜力很大,即将成为失业群体实现再就业最好的载体。社区服务内容多样,服务方式灵活,可以有组织地开发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和失业人员特点的工作岗位。政府要做的只是理顺政府和社区的关系,给社区政策,让社区牵头成立专门的高素质的再就业工作队伍。

       第三,政府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工作岗位的层次上,还要购买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出钱去“买”工作岗位。购买服务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政府所不能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因此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并研究制定与之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

 

     (五)加大再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

       从本次调查来看,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做得实在不够。许多受访失业者反映对政府现在的再就业政策一无所知,不知道政府有哪些优惠政策,他们认为如果像抓计划生育那样来抓再就业工作,那么再就业工作就不用愁了。

                       (广州市失业群体再就业观念和择业倾向调查课题组)?

 


附:

调查样本背景资料

1.性别:男性:44.5% 女性55.5%

2.年龄:16~25岁:18.2% 26~35岁:41.6% 36~45岁:33.0% 46岁以上:7.2%

3.受教育程度:小学或未受过正式教育:3.3% 初中:24.7% 高中(中专):52.7% 大专:16.2% 本科及以上:3.1%

4.身体状况:良好:75.2% 一般:21.7% 有慢性疾病:2.6% 有重大疾病:0.3% 残疾:0.2%

5.婚姻状况:未婚:25.9% 已婚:71.8% 丧偶:0.5% 离婚:1.8%

6.失业前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43.5% 1000~1999元:38.5% 2000~2999元:13.0% 3000元以上:5.0%

7.失业后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93.4% 1000~1999元:4.4% 2000~2999元:1.8% 3000元以上:0.4%

8.目前全家月收入:1000元以下:28.7% 1000~1999元:30.9% 2000~2999元:21.0% 3000元以上:19.4%

9.失业前工作单位性质:国有企业:48.9% 集体企业:14.8% 个体/私营/民营:20.5% 三资企业:10.0% 事业单位:4.4% 党政机关:1.0% 自由职业: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