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专   题

2010年广州社会治安状况公众评价追踪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0-10-29
 
    社会治安是城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拥有千万常住人口的广州市,社会治安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0年9月开展了“广州社会治安状况公众评价追踪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按广州市十二个区(县级市)非农业人口等比抽样的方法,成功电话访问了1050位市民。

    调查报告以满意度、可接受度、不满意度、安全感为分析衡量标准,满意度为“满意”与“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如超五成则表示市民持肯定的正面表态;可接受度为满意度与“一般”的比例之和,如超五成则表示市民持认可的中性表态;不满意度为“不满意”与“不太满意”的比例之和,如超五成则表示市民持否定的负面表态;“安全感”指表示“安全”、“比较安全”和“一般”的比例之和,如超五成表示过半市民工作、生活的安全感良好。

    调查显示,社情状况方面,违法犯罪得到压制,受侵害率有所下降;犯罪类型以“盗窃”与“扒窃”为主;发生在“公交车上”的犯案有所增加。民意评价方面,受访者对广州治安状况的满意度为四成一,在近五年来稳步上升;安全感维持在九成左右的较高水平;对警方工作的满意度为五成五,与去年相比有所上升。

一、社会治安的社情状况

1、违法犯罪得到压制,受侵害率有所下降。

    调查显示, 2010年受访者的受侵害率为6.3%。从五年追踪数据来看,受侵害率在前三年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可见,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持续压制(见图1,见表1)。

 \s

图1:近五年来受访者的受侵害率(%)


表1:近五年来受访者受侵害情况比较(%)


2、犯罪类型以“盗窃”、“扒窃”为主,受害者损失多为“手机”、“随身钱财”。

    受害者遭受侵害的犯罪类型中以“盗窃”居首,被选比例为39.4%,连续五年居于榜首。其次是“扒窃”,被选比例为27.3%,从多年数据动态来看,“扒窃”从2008年起呈持续上升趋势。

    至于受害者受到的损失(伤)方面,则以小件财物为主,“手机”及“随身钱财”的被选比例最高,分别为34.8%、31.8%,且较去年有所上升。

3、受侵害地点在“公交车上”的比例有所增加。

    调查发现,受害者的受侵害地点以“公交车上”的比例居首,为27.0%,较去年上升超过15个百分点;同时“公交车站”的比例也有所上升;而发生在“家中(非出租屋)”的比例则从去年的42.2%下降至22.2%。

4、案发时间多在上班时段,受侵害案件多发区域向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转移。

    案发时间主要集中在上班时段(8点至12点,14点至18点),发生在这两个时段的案件所占比例为45.4%,较去年有所上升;而深夜至凌晨时段(23点至6点)的案件所占比例则下降至15.2%。

    调查显示,中心城区中的越秀区、天河区、荔湾区三个区受侵害案件比例较去年有所上升,其中越秀区、天河区的上升比例均超过10个百分点;而周边城区中的番禺区、花都区、萝岗区三个区受侵害案件比例均较去年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

二、社会治安的民意评价

1、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

(1)对广州治安状况的评价稳步上升。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广州治安状况的满意度为41.0%,较去年上升2.4个百分点,且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满意度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见图2)。而对今年以来广州治安的改善状况,有67.5%的受访者认为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认为“有明显好转”的比例为18.0%,“有一定好转”的为49.5%,还有29.5%的人认为“差不多”。

图2:近五年来受访者对广州治安状况的评价(%)


(2)对居住地周围治安状况的满意度有所上升。

    调查也显示,受访者对居住地周围治安状况的满意度为57.5%,较去年上升6.3个百分点(见图3)。对今年以来居住地周围治安状况,超过55.6%的受访者认为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认为“有明显好转”的比例为14.3%,“有一定好转”的为41.3%,还有40.5%的人认为“差不多”。

图3:近五年来受访者对居住地周围治安状况的评价(%)



2、对广州整体及具体场所的安全感评价

(1)公众安全感维持在九成左右的较高水平。

    对于在广州工作、生活,受访者的安全感自2009年突破九成后,今年也维持在90.5%(见图4)。其中,以“比较安全”的比例居多,为32.5%,认为“安全”的为26.4%,“一般”的为31.6%,而表示“不太安全”或“不安全”的比例则不足一成。

 

图4:近五年来受访者对在广州工作、生活的安全感评价(%)


    调查显示,受访者觉得“不太安全”或“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中,被选比例最高的是“外来人口管理不善”,为39.2%;其次是“媒体上报道的违法犯罪案件”,为28.9%。而2009年被选比例靠前的“亲眼目睹了犯罪发生”、“亲友受到不法侵害”、“本人受到不法侵害”,则大幅下降9.4~16.9个百分点。可见,市民因直接体验到违法犯罪行为而影响到安全感评价的情况有所减少。

(2)办公场所、购物场所、居住地、地铁站等主要生活工作场所安全感较高;偏僻内街等场所的安全感较低。

    调查显示,在具体生活、工作场所的安全感评价中,受访者对办公场所、购物场所、居住地、地铁站等场所的安全感,均超过九成,分别为95.1%、94.3%、94.1%、91.4%;其次是学校、繁华路段与银行附近,安全感均在八成以上,分别为89.8%、84.0%、84.0%。而偏僻内街的安全感较低,在五成以下,为40.1%;火车站的安全感也不高,为57.5%。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校的安全感仍接近九成,但较去年减少了5.1个百分点。

(3)受访者认为“抢劫”和“盗窃”对群众安全威胁最大,其次是“诈骗”。

    本次调查列举了17种主要犯罪类型,供受访者从中选择出对群众安全威胁最大的。今年大部分犯罪类型的被选比例较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与市民较高的安全感是一致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对群众安全威胁最大的是“抢劫”和“盗窃”,被选比例分别为57.1%、54.2%;“诈骗”的比例也不低,为43.3%。值得注意的是,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抢劫”和“盗窃”均位居威胁最大的犯罪类型前两位,而“诈骗”的被选比例持续上升趋势十分明显,近五年来上升了23.7个百分点(见图5)。调查还发现,在认为“诈骗”威胁大的受访者中,有九成五的人认为是“电话、短信诈骗”。

 

图5:近五年来受访者认为对群众安全威胁最大的犯罪类型(%)


3、对警方工作的评价

(1)受访者对警方工作的满意度维持在五成以上。

    对于警方维护治安工作的评价,满意度自2007年突破五成以后,近年来均维持在五成至五成五之间,而不满意度则持续下降至一成左右(见图6)。调查也显示,有78.1%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以来广州警方在维护治安方面的工作有不同程度改进,其中认为“有明显改进”的为23.1%,“有一定改进”的为55.0%。

图6:近五年来受访者对广州警方维护治安工作的评价(%)


(2)“校园安全综合防范”、“‘创平安,迎亚运’治爆缉枪专项行动”等措施效果得到受访者肯定。

    在近一年来警方改善治安的具体措施中,“校园安全综合防范”、“‘创平安,迎亚运’治爆缉枪专项行动”的效果得到多数受访者肯定,对两项措施认为“效果好”与“效果较好”的合计比例分别为75.4%、72.4%。

    另外,“娱乐场所及其他公共服务场所涉毒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打击公交车、高速公路和各类多发性犯罪活动的“‘春雷’专项行动”以及打击多发性、团伙性、严重暴力恶性犯罪的“‘粤安10’专项行动”等具体措施也得到受访者的肯定,认为“效果好”与“效果较好”的合计比例均过六成。

(3)受害者的报警率较低,主要是觉得“破案机会不大”、“损失不大”等。

    受侵害后,31.8%的受害者选择了报警,但多数受害者仍然没有报警,主要是觉得“破案机会不大”、“损失不大”;还有部分受害者是因为“怕麻烦”而选择不去报警。


三、当前社会治安值得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违法犯罪行为呈现新的特点,上班时段作案和公交车流动犯案有所增加。

2、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应从突击式专项治理向常态化的综合治理转变。

    随着近年公安机关不断开展的“严打”活动,广州的社会治安环境已有所好转,市民的安全感也得到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当前的管理模式应从突击式专项治理向常态化的综合治理转变,使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稳固。

3、受访者对改善社会治安状况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是“加强治安巡逻队伍的建设”与“增加警力,提高警察素质”。

    调查显示,在受访者认为改善社会治安状况的最重要措施中,首选的是“加强治安巡逻队伍的建设”,被选比例为50.0%;“增加警力,提高警察素质”的被选比例也接近五成,为48.7%;第三是“各级领导重视”,被选比例为39.8%;“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与“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的被选比例也不低,分别为27.9%、20.7%(见图7)。

图7:受访者认为改善社会治安最重要的措施(多选)


在问卷开放性题目中,受访者对警方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具体为:

    (1)提高警察素质。包括:加强警员责任心;提高警员文明程度等。

    (2)加强警力。包括:希望亚运以后能保持好现在的警力和管理力度;维持好繁忙街道安全;对偏僻路段加强治安巡逻;晚上增加巡逻队伍;增加便衣,加强银行附近的警力,令市民能放心在银行出入等。

    (3)加大防范和打击力度。包括:增设治安视频监控;在公交车站多设置保安人员;切实保障校园安全;加强110报警线路的接听;公安机关通过传媒鼓励市民团结、见义勇为、群策群力;增强群众的报案意识和预防意识等。

(执笔:黄庆均  心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