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报告
社会生活民调
2010年度广州个人生活感受公众评价
发布日期:2010-9-29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0年8月进行了“2010年度广州个人生活感受公众评价”调查,旨在了解广州市民对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两方面的感受,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反映不同群体的生活感受特点及社会情绪特征。
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访问了广州市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六个中心城区的1017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的市民。
调查内容共包括13项评价指标,其中经济生活类7项,包括“个人收入”、“挣钱机会”、“就业状况”、“劳保福利”、“住房状况”、“看病就医”、“个人经济地位”;社会生活类6项,包括“工作状况”、“个人的业余生活”、“人际关系”、“人身安全保障”、“人权保障”、“个人社会地位”。
调查报告以满意度、可接受度、不满意度为分析衡量标准,满意度为“满意”与“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如超五成则表示市民持肯定的正面表态;可接受度为满意度与“一般”的比例之和,如超五成则表示市民持认可的中性表态;不满意度为“不满意”与“不太满意”的比例之和,如超五成则表示市民持否定的负面表态。
一、个人生活感受总描述
1、整体评价:市民感受总体在可接受范围内,部分指标评价有所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市民对于个人生活状况的可接受度达八成五,其中五成的受访市民持“一般”的中性表态,满意度为35.3%。从具体评价来看,13项指标可接受度均超过六成五,但满意度仍然不高。其中只有“人际关系”一项获得正面评价,满意度超过五成;多数指标满意度在五成以下但高于不满意度,属于中性偏正面评价;另外还有4项指标评价中性偏负面,满意度在五成以下且低于不满意度(见表1)。
从两类指标的评价对比来看,社会生活感受评价较好,多项指标评价均属中性偏正面;而经济生活感受评价则较低,过半数指标评价属中性偏负面(见表1)。
表1:生活感受指标评价列表(%)
与上年相比,有7项指标的满意度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社会生活类的“个人社会地位”、“人身安全保障”上升较明显,分别增加了11.0、6.5个百分点;经济生活类的“就业状况”也有所上升,增加了4.7个百分点。调查也发现,40.4%的受访市民认为今年生活“有一定改善”,“有很大改善”的为2.9%;还有42.5%的人表示生活“改善不大”。
2、社会生活感受:评价中性偏正,一些指标评价上升明显。
市民对社会生活类6项指标的评价较高,可接受度均超过八成五,且满意度均高于不满意度。与上年比较,有2项指标的满意度有较明显上升,其余指标则评价基本稳定(见表2)。
表2:受访市民社会生活感受近两年评价对比(%)
“个人社会地位”评价上升最为明显,在前几年评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今年满意度大幅上升11.0个百分点,为三成六,可接受度也首次超过九成(见图1)。
图1:受访市民近五年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
“人身安全保障”的满意度为43.5%,较上年也有较大上升,增加了6.5个百分点,且近五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见图2)。这与民意中心最近的相关调查显示市民对“治安状况”、“社会秩序”、“流动人口管理”的满意度持续上升、不满意度持续下降的结果是一致的,是广州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改善的反映。
图2:受访市民近五年对“人身安全保障”的评价(%)
“人际关系”的评价维持在较高水平,满意度近五年均位居13项生活感受评价指标首位,在五成以上,可接受度则维持在九成五左右,不满意度均未超过一成(见图3)。可见,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和谐程度比较高。
图3:受访市民近五年对“人际关系”的评价(%)
此外,市民对“工作状况”、“人权保障”的评价虽不高,满意度在三成八左右,但评价也有所上升,其中“工作状况”满意度较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人权保障”的不满意度则下降了4.3个百分点(见表2)。
3、经济生活感受:部分指标评价好转,但满意度仍然较低。
相较于社会生活感受,市民对经济生活的感受略差。虽然多数指标可接受度在六成五至八成之间,但在7项评价指标中有6项的满意度低于三成,其中“住房状况”、“看病就医”2项满意度更明显低于不满意度。
从动态来看,有4项指标不满意度有所下降,评价呈现由偏负面向中性的转变(见表3)。
表3:受访市民经济生活感受近两年评价对比(%)
“就业状况”质变较明显,不满意度较上年大幅下降10.4个百分点,近五年来首次低于满意度,可接受度则上升了10.4个百分点达80.4%,评价呈现从中性偏负向偏正的转变(见图4)。调查也发现,六成八的受访市民表示今年“工作稳定”,而“失去工作岗位”、“一直没稳定工作”、“无工作”的比例合计为一成六。
图4:受访市民近五年对“就业状况”的评价(%)
“个人收入”、“挣钱机会”评价也有好转。其中,“个人收入”满意度为两成六,较上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见图5)。“挣钱机会”的不满意度下降至两成左右,与满意度基本持平。调查也发现,三成二受访市民表示今年个人总收入有增加,“明显减少”与“有所减少”的合计比例低于一成五,同时三成八的人预计明年个人收入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图5:受访市民近五年对“个人收入”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看病就医”、“个人经济地位”评价有所下降,其中,“看病就医”在所有指标中的不满意度最高,近三成五,且较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也是本次调查中唯一一个不满意度上升的指标。“个人经济地位”的满意度下降至两成一,与不满意度基本持平(见表3)。
二、不同群体的个人生活感受分析
1、收入的高低差异对市民生活感受有明显影响,社会生活感受差距有所缩小。
分析结果显示,对多数指标的评价中,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感受存在着明显分化,收入越高的市民,对生活感受的评价也越好,而收入越低的市民评价则相反。对今年个人生活状况,高收入群体的满意度较低收入群体高出23.0个百分点。在具体的指标评价中,对经济生活类的“个人收入”、“挣钱机会”、“就业状况”、“住房状况”、“个人经济地位”,以及社会生活类的“工作状况”等六项指标评价中,高收入群体的满意度较低收入群体要明显高出12.6~31.0个百分点。
从追踪数据来看,收入差异始终是影响个人生活感受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也发现,不同收入群体间的社会生活感受差距有所缩小,其中高、低收入群体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尤为明显(见图6)。
图6:高、低收入群体近三年对“个人社会地位”的满意度评价对比(%)
2、在党政军机关工作的、老年市民这两类群体的生活感受较好,而无就业或非单位就业的、中年市民这两类群体的感受较差。
从工作单位类型来看,在党政军机关工作的市民生活感受评价最高,近三年来多项指标评价均高于总体比例;今年这类受访群体对“人身安全保障”、“个人社会地位”、“就业状况”、“劳保福利”的满意度更超过五成。与之相对比的是,无就业或非单位就业的市民生活感受均最差,今年经济生活感受最为突出,“就业状况”、“住房状况”、“劳保福利”、“个人经济地位”、“看病就医”5项指标的不满意度超过三成,且明显高出满意度10至20个百分点。其他单位类型的受访群体对生活感受的评价近几年来变化不大,与总体比例基本持平。
调查也发现,60岁以上市民的生活感受评价较高,近三年来对经济、社会的生活感受评价都较好,多数指标满意度均高于总体比例;今年这类受访群体对“住房状况”、“个人社会地位”、“人权保障”等7项指标的满意度均在四成以上。46~60岁的中年市民近年来的生活感受则较差,多数指标评价低于总体比例,其中经济生活感受尤为明显,“个人收入”、“就业状况”的满意度三年来均低于两成;今年这类受访群体对经济生活类指标的满意度均不足三成,且有4项指标的不满意度在三成以上。而其他年龄受访群体对生活感受的评价近几年来基本稳定,与总体比例差别不大。
3、弱势群体生活感受较差,部分指标评价有所好转。
分析发现,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以及零散就业/失业无业两类弱势群体市民对生活感受绝大多数指标的评价均较差,不满意度均高于总体比例。这两类弱势群体对个人生活状况的不满意度分别高出总体比例12.3、21.9个百分点(见表4)。在具体指标评价中,这两类弱势群体对经济生活类的“个人经济地位”、“就业状况”、“劳保福利”、“住房状况”不满意度均超过三成五。
表4:两类弱势群体对个人生活状况的评价(%)
而从追踪数据来看,这两类弱势群体的生活感受有所好转,社会生活感受较为突出。其中,社会生活类的“个人社会地位”、“人权保障”、“人身安全保障”满意度较08年均明显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
(执笔:刘荣新 政治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