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新农保”评价甚好,但覆盖缺失
——2011年广东省农村养老保障村民评价民调报告之一

发布日期:2011-12-22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10月进行“2011年广东省农村养老保障村民评价”民调。本调查范围覆盖各地市和县50%的镇区以及各镇区中30%以上的农村,访问量为1505位村民。

鉴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新农保”)为当前农村主推的养老保障制度,故本民调主要针对“新农保”设置了保障功效、性价比及覆盖程度等指标,着重从农村居民总体、各地区、各谋生方式、各收入水平村民等角度了解“新农保”的评价。本报告为该项民调的开篇,介绍农村养老保障村民总体评价特征。结果显示:“新农保”性价比评价甚好,制度功效有所显现,但覆盖上有甚大缺失。

一、“新农保”覆盖缺失甚大。受访村民中[1] ,表示有参加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障者仅56%,其中39%参加“新农保”,此外则是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另有39%的村民明确表示“没参加任何养老保险”[2](见图1)。

同期开展的民调显示,仅16%的村民未加入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对比养老保障则高达39%的人未参保,可见“新农保”覆盖缺失之大。


在没有参加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的村民中,明确表示“愿意”参加“新农保”的占主流,比例为54%;仅18%的人“不愿意”。“愿意”而未参保的主因在于“对政策不了解/不知去哪里买”;而“不愿意”者则是“对政策不了解”,可见政策宣传已成影响参保率的重要因素(见表1)。


二、“新农保”保障功效有所显现。全体村民对老年生活的安心感为67%,其中各类参保村民安心感均在七成及以上。占多数的“新农保”参保者安心感为71%,比未参保者高8个百分点(见表2)。


三、“新农保”性价比获村民肯定。“新农保”参保者对其“缴费水平”持好评,满意度过五成;“领取养老金水平”也近四成,远超不满意度16个百分点(见表3)。值得一提的是,已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人,对“领取养老金水平”满意水平更高,满意度达46%。


四、“新农保”方便程度、弹性也获肯定。“新农保”参保者对“缴费、领钱方便程度”满意度近五成;对“养老金上调幅度”也持明显正面评价(见表4)。


五、村民“养儿防老”观念依然牢固。调查也发现,对于“养儿防老”,全部村民认为“重要”、“比较重要”的比例,为73%;除职工保参保者,其余群体也在七成以上(见表5)。


六、多数村民倾向“保基本”。谈及对养老保障的期待,各群体倾向一致性较高:均以“适中缴费,有基本保障”的期待居多;其次为“多缴费,有较高保障”(见表6)。可见多数村民倾向“保基本”,也有部分开始倾向“高水平”。


总体看来,“新农保”作为农村主导的养老保障制度,其性价比获得肯定,功效也有所显现,在“保足”上效果较好;但尚有过39%的人没参加养老保险,其“保住”远未实现,且其主因在于对政策宣传不足所产生的拖延和迟疑。

 

调查与分析方法:

本报告数据源自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11年10月份进行的“2011年广东省农村养老保障村民评价”调查。本调查范围覆盖各地市和县50%的镇区以及各镇区中30%以上的农村,访问量为1505位年龄在16至65岁的农村居民。在95%的抽样置信度下,最大绝对误差不超过2.5%。

本调查采用电话访问法收集数据。抽样框以民意中心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居民电话访问源码库”建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家庭电话号码为样本。调查中同时采用“生日法”,邀请被抽中家庭中生日最靠近访问当天的成年人接受电话访问,以确保样本的随机性。本次调查样本范围覆盖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的农村村民,符合广东省农村人口性别、年龄基本特征。

调查由受访者对指标进行“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的评价选择,并以满意度、可接受度、不满意度进行评价特性分析。满意度为选择“满意”与“比较满意”的受访者比例之和;不满意度为选择“不太满意”与“不满意”的受访者比例之和;可接受度为选择“满意”、“比较满意”与“一般”的受访者比例之和。安心感,指选择“安心”、“比较安心”、“一般”的受访者比例之和;不安心感,指选择“不太安心”、“不安心”的受访者比例之和。

除了抽样误差之外,访问用语及实际操作均可能对民调结果产生影响,如加大误差或引起偏见。

具体抽样方法请参见中心网站(www.c-por.org)上“我们的方法”;完整数据请查阅中心网站“数据库”。

(项目负责人,执笔人:张晓浩)


[1]以下数据均剔除学生群体。

[2]该数据基于民调的抽样得出,主要用于趋势判断,与实际统计数存在一定误差。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