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居民住房民调专题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民调报告>保障房“遇冷”的民调分析

保障房“遇冷”的民调分析

发布日期:2014-1-6


原本“一房难求”的保障房,现今面临“房等人”的尴尬。据多省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保障房闲置问题十分普遍,如广东1.15万套,山东1.29万套,云南2.3万套,海南9000多套。鉴于此,本报告依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11~2013年住房保障系列民调数据,探讨保障房“遇冷”的民意成因。


一、近两年民众“申保”意愿萎缩,而购房需求上升

据2012年全国城镇民调显示,超过三成受访者表示近两年有各种形式的房屋需要,其中表示将“申请保障房”者仅为7%,与“到市场上租房”者基本持平,而欲“买商品房自住”者达18%(见表1)。若以此计算未来两年的民众住房需求,商购所占份额达57%,而“申保”需求仅占18%。由此可见,“申保”不是民众安居的主要选择。


纵观近年民众“申保”意愿呈萎缩的趋势。广东城镇民调显示,2011年打算申请保障房的受访者比例有18%,但到了2013年大幅下降到4%,还不到2011年的四分之一。相反,打算购买商品房的受访者比例翻了六倍,从2011年的2%上升至12%(见图1)。



二、民意变化的成因分析

为何民众住房改善意愿出现了颠覆性变化,由前几年旺盛的“申保”意愿明显向购买商品房回流?这当然不会是因为商品房便宜使得人们不再“申保”。全国民调中,75%有意购房者仍表示不能承受当前本地商品房价格。

保障房价格虽一直为较多民众不满,不少人认为“优惠力度”不够,但在商品房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保障房价格对民众仍有吸引力的。2013年民调显示[1],广东城镇居民对保障房的“房价水平”和“租金水平”评价均有改善,尤其是房价水平,不满意度明显较2011年下降20个百分点。而且,保障房价格水平在民意变化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因此,价格因素不是保障房“遇冷”的关键。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引发“申保”意愿的萎缩?通过民意中心近年住房保障系列民调的综合分析,可归纳为三点主要原因:


1、“公租房”成鸡肋,民众多盼“公购房”

自2007年保障房被政府重新设为住房供应的重心以来,一直吸引着大批民众“申保”,可谓是“一房难求”;到了2012年,住房保障政策转为“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广东更明确为“只租不售”,“经适房”、“限价房”等“公购房”逐步退出。在这一年,民众“申保”意愿开始发生变化。

民调反映出,“公购房”最得民心,“公租房”群众基础不足。2011年广东民调已显示,自感需要保障房的人中,约六成人选择的保障方式是以较低价向政府购房,而愿意以较低租金向政府租房者为14%(见图2)。尽管广东大力推行“公租房”,但2013年民调显示,民众仍主张保障房应可租可售,比例达50%;仅25%的人主张只“租给申请人”。



从相关报道也可知,“公租房”吸引力确实不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申请不足的尴尬局面。如广州,预计要建7万多套公租房,但摸查需求时仅两万多个家庭申请;然而,“经适房”却供不应求。号称广州“最后经适房”的申购堪称史上最火爆,平均1套经适房超过7户家庭“争抢”,而之前推出的经适房,平均2户家庭申购1套房。

民众这种选择可说是合情合理的。“公租房”租金虽低于市场定价,但往往选址偏远、周边生活配套跟不上,还要排队申请,致使不少民众宁愿到市场上租房。“私租房”租金或许贵一点,但日常生活成本却低,居住地选择大,总的来说可能更划算。因此,民调中想去市场租房者占到6%,与欲“申保”者不相上下(见表1)。对比于公租房,经适房虽价格不菲,但毕竟是“自己的房子”,满足了民众追求“私有”房产的偏好,且无须担心哪天被撤销居住资格,真正地实现民众的安居梦,自然备受民众追捧。


2、保障房质量民众评价低,大城市居民不满更多

从全国民调数据来看,近两年民众对保障房质量评价均不高,满意度在35%左右,而不满意度则在25%以上,即四人中就有一人不满。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保障房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大城市,居民不满更多,不满意度达32%,多于满意度,与其他类型城市居民满意度较多正好相反。

2013年广东民调更显示,保障房质量评价转差,居民满意度较2011年明显下降13个百分点,降至21%,不满意度则上升至35%。而广州、深圳两大城市,居民不满意度上升更为突出,较2011年升了17个百分点,达45%(见图3)。



从近年保障房建设相关报道来看,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保障房都出现过质量问题,被调侃为“楼脆脆”、“画窗楼”。2013年海南省审计厅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爆出“全省有24个项目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等”。


3、保障房分配民众多不满,质疑公平性

对保障房公平分配,全国城镇居民评价以不满居多,2013年不满意度达46%,明显高于满意度2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作为最需要保障房的群体,低收入者的不满更突显,达62%。

2013年广东城镇民调还发现,住房改善意愿突显的年轻人,对保障房分配不满上升:与2011年相比,19-30岁的年轻人的不满意度上升11个百分点,达至57%。而广、深两大城市居民的不满意度也明显上升14个百分点,达62%。

据审计署有关报告显示,全国共有10.84万户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因提供不实资料、相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3.89万套、领取租赁补贴1.53亿元,另有1.13万户家庭重复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2975套,重复领取租赁补贴2137.55万元;且有34个项目代建企业等单位违规出售保障性住房1.83万套。可见,该保障的群体如低收入人群,难以获得保障房,而某些人却轻易入住,突显保障房分配不公。


三、小结

综上可见,民众“申保”意愿萎缩,背后是只租不售的保障供给形式与群众期待落差明显。

对于低收入者、年轻人这些住房改善需求大的群体来说,他们绝大部分并非“无房可住”,而是在商品房价节节攀升面前“买不起房”。同时,国人有着对土地房产的热爱,无论富穷,人人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这可以说是老百姓安居梦的根本。因此,住房保障政策是着力解决“居者有其屋”还是“住有所居”,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从保障规划到设计再到建设,整个过程极少征求民众意见,缺乏社会监督,以至于不少民众认为保障房是给人“看”的,而不是让人“住”的;出现质量问题、选址偏远、生活配套差等问题也是意料之中。最终民众用脚投票,再次回归商品房市场。

因此,为避免保障房大量空置,严重浪费公共资源,住房保障政策必须走“群众路线”:多听民意,深入实际,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制度确保各环节公平、公开,使保障房既能体现执政者的为民之心,又能让民众安居又安心。





[1]本报告所用的保障房的评价数据均已经剔除表示“难说”受访者。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