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民调报告

民企反映金融政策无力、无可操作,难以纾困

发布日期:2020-03-20


今年2月,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对100多家本地民企进行了疫情对企业影响、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两次专题调研,针对调研反映的问题,3月中旬我中心对其中12家有较大困难的民企进行第三次追踪调研,再次与民企的负责人、企业主或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调研以本地大中型民企为主,基本覆盖了各个主要行业。


一、复工复产后,民企信心明显下降,更多民企考虑停业结业

与2月份调研相比,本次调研显示受访民企的经营状况和心态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大部分民企虽然已复工复产,但经营上遇到的困难比复工复产时大得多,包括没生意做、原材料紧缺、员工不到位等困难越发突出,尤其是资金周转难,不仅没有收入,租金没有减免,税费减免幅度小,账上所剩资金越来越少。

很多受访民企表示面对大环境,靠企业自己实在没办法、很难扛下去,有停业结业打算的民企比例较2月份明显上升,解决困难的信心明显下降。需指出的是,虽然本次受访民企样本不多,但呈现出类似心态的民企比例高。民企普遍表示,目前最大问题在政策上,尤其是金融方面,虽说是普惠性纾困政策,实际上很少企业受惠,企业信心严重不足,无法建立安心预期。


二、当前金融政策对民企还款压力缓解不足,利息居高难下,仅有的减缓措施又落实不到位

这次疫情对经济冲击是全面的,企业面临的困境不是因为自身经营问题所导致,而是疫情引起社会问题普遍恶化,由此企业急需普惠性的金融政策大力纾困。然而,据受访民企反映,目前金融政策纾困效果差,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还款压力缓解不足。在国家出台的政策中,贷款还本日期和付息日期可延期,但只是临时性的,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在受访民企看来,相关规定没有考虑到国内外疫情的最新情况,眼看着疫情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疫情影响也不可能短期内能消除,而缺乏长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难以消除企业还款压力,更无法让企业建立长远预期和信心。

第二,贷款利息居高难下。本来民企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利息就相当高,据反映贷款利息大多高于基准利率,而在当前疫情的冲击下利息负担显得尤其重。2月初调研已显示,超过六成民企希望通过降息来减轻还款压力。本次调研中,有的民企表示目前微乎其微的收入根本还不起贷款利息,只能消耗账上剩余资金,同时还要付员工薪酬、场租、原材料等成本支出。超过四成受访民企表示账上资金支撑不过两个月,不得不采取减薪、停薪、停业等自救措施。眼看着当前经济无法两个月内复苏,不少民企预计到五、六月份就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倒闭潮、失业潮。

第三,仅有的减缓措施落实不到位。尽管国家提出“能宽则宽”的金融政策原则,出台了设立应对疫情专项贷款和调整还款安排的措施,但迟迟没有落地执行,企业向银行申请时处处碰壁。据受访民企反映,与疫情发生前相比,贷款融资难度并没明显降低,申请疫情专项贷款由于诸多条件门槛限制而很难获批;有的金融机构还规定,处于还款期的民企无法再次获批贷款,粗暴地把承受着巨大还贷压力、资金周转特别困难的民企拒之门外。即使按国家政策向银行申请延期付息,也很少民企获批。


三、在民企看来,问题根源在于金融政策无力又无可操作

据民企反映,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针对疫期的金融政策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政策力度极度欠缺。受访民企普遍反映,当前央行只“降准”不“降息”的政策,让本地金融机构没有降低贷款利息的空间,企业难以从中受惠。在企业看来,严重疫灾已导致经济处于休克、碎片化状态,仅靠适度宽松、精准滴灌的金融政策已难以扭转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困难的“大旱”局面;受访民企普遍希望金融政策加大纾困力度,给当前经济下猛药、注入强心剂,尽快重新建立社会信心和预期。

第二,政策可操作度不够。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金融政策,但大多还停留在方向性层面,地方金融机构可操作的具体办法、细则极度欠缺,导致政策难以落地执行。据受访民企反映,多次拿着国家政策找金融机构,答复总是等上级发文、等制定具体执行办法、等领导开会讨论后再答复政策如何执行。在民企看来,相关政策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成分多,真正助企纾困的成分少。


随着疫情的日渐消减,经济问题越发暴露、越发突出。民企、民众已普感矛盾正在转移,从抗击疫情转移到经济、社会领域,而且矛盾深化的速度日益加快。民企经营遇到的问题,呈现出社会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金融危机特征,随时出现的结业倒闭潮将引发民众失业、收入下降、社会消费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极有可能诱发经济危机、社会矛盾进一步深化。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生死存亡之际,民企强烈希望相关部门要有和企业一样的紧迫感,急企业之所急,及时、切实帮助民企渡过难关,刻不容缓。



附:

本地民企追踪调研案例


本次调研过程中,受访企业人员介绍了当前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以及对金融纾困政策的看法。中心整理出若干个典型案例。具体如下:


案例一

H公司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企业,公司财务经理W先生介绍,H公司虽已复工复产,但是公司经济受到疫情重创,现在整体经营信心显著下降,员工都很悲观。

W先生表示H公司还在偿还贷款,利率在6%至9%之间,目前还利息的压力很大,就以广州地区的公司为例,一个季度要还的本息就高达1.1亿,收入都不够还利息,而且还要付人工、材料等经营支出成本,眼看着公司账上资金,不知道撑不撑得过3月份。

H公司也曾经拿着国家政策,找银行申请降低利率和调整还本金、还利息的方式,但银行说房地产行业是不列入享受金融优惠政策的范围内,拒绝了H公司的申请。W先生表示,现在也只能承受重压如期偿还贷款,并采取对员工减薪和缩减经营规模,希望能熬过困难期。


案例二

L公司是从事租赁和商业服务行业的企业。前两年向地方银行贷了一笔款项,现在还在还款期。近期受疫情影响,L公司看到国家出台了可以调整还款安排的政策,于是向银行提出延期还本金、延期还利息和降低利息的申请。银行最初只同意还本金的方式由按季度还调整为按半年还,但不能延期还利息和降低利率。后来又经过多次反复沟通,银行才同意为L公司向总行申请,将贷款利率由7.35%有所下降,但利率还是超过6%,而且最终批不批还要等总行答复。

L公司表示,这一行业贷款利率向来很高,最优惠的情况也比基准利率高50%以上;现在就算银行同意降利率,还是超过6%,对公司缓解还款压力的作用不大。L公司也曾经向其他银行申请疫情专项贷款,希望能周转一下,但银行答复是L公司的授信已超过额度,银行不能再批贷款。受到疫情的影响,近几个月公司基本没有收入,还利息以及支付人工、材料等经营成本支出全靠账面剩余资金支撑,但也所剩无几了,最多只能支撑2个月。

L公司表示,和银行沟通过程中,感到国家优惠政策很多只是在方向上,地方银行很多都不知道怎么操作,什么都要等政策、请示上级。而且,听到地方银行的人说,虽然银保监会出台政策,但是央行一直都只降准不降息,地方银行从自己利益考虑,根本没有降利息的空间,所以很难降低企业贷款利息。


案例三

D公司是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企业,据D公司的负责人X小姐表示D公司在疫情发生前向银行申请一笔贷款,条件限制很多,只能对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给予批准,对用于员工工资发放、装修等用途的贷款是不能通过的。现在D公司正处于还款期,但是在疫情的冲击下,经营很不乐观,还利息压力太大了,利率是4.9%,X小姐也只能问高利贷和亲戚借钱来周转。

X小姐表示,为了缓解还款的压力,曾向银行咨询过相关的金融优惠政策,但是发现优惠力度很小,利率最多也就降到3.9%,这对于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来说,也只是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而且,要符合申请下降利率的条件很苛刻,银行要求D公司提供的抵押房产必须是装有电梯的一手房,哪怕是翻新的二手房都不给予批准,而且提交的资料很多,申请的程序都很繁琐。X小姐表示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在银行繁琐的申请程序上,还不如公司专注地做好产品研发,自力更生谋求发展,所以D公司最后只好放弃申请。


案例四

J公司是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国家虽有可延期还本还息、降利息的优惠政策,但J公司正在还款的本金还款期、付息日期和利率,银行都没说可以调整,还是按原来规定的还。贷款时的利率有的超过5%,有的甚至超过6%,都是明显高于基准利率。近一个月J公司向银行申请一笔1000万的一年期贷款,利率还是超过5%,和之前贷款相比没有什么优惠,现在银行还没批这笔贷款,还在等。

J公司反映,疫情前每月营收1000多万,受疫情影响,2月初到3月中旬一个半月零收入;近日虽然重新开业,但顾客很少,可能是国内外疫情影响,顾客都不敢出来消费;目前J公司每月人工、材料等成本支出有300多万。对经营前景,J公司感到不乐观,如果情况持续得不到好转,账上资金最多只能支撑两到三个月,希望地方银行落实好中央金融优惠政策,尤其是降息降利率和多推出一些中长期的优惠贷款项目。



案例五

A公司是从事文化行业的企业,据A公司的高管Z小姐介绍,原来A公司经营情况挺好的,但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A公司的利润和上一季度相比,已经下降了50%-70%,进入寒冬期。Z小姐表示,A公司为了积极应对经济冲击,到不同的银行去进行沟通,银行答复是当前政府出台的金融政策主要倾斜于中小微企业,只有相关的企业才能享受到减免;因此A公司曾尝试把旗下的子公司作为中小微企业去申请贷款,还是遭到了银行的拒绝,理由是文化产业的企业没有资产可以抵押。现在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到A公司。

Z小姐还表示,A公司曾找过市一级和区一级的相关部门咨询扶持政策,但是得到的反馈,就是现在还在努力制定文化行业的扶持政策,若政策落实了,会通知A公司进行申请,问了很多次都是这样答复。现在文化产业作为本次疫情下最受冲击的行业之一,相关的扶持政策还是没有落实下来,公司的业绩已日渐走下坡路,Z小姐对A公司往后的生存感到非常忧虑。


案例六

G公司是从事餐饮行业的民企,Y先生是该公司的老板之一。Y先生介绍,之前靠几年努力才开了几家酒楼和连锁快餐店,但是在疫情的影响下,春节前几天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没生意做。不是由于政府防疫不给开,而是开了也没用,根本没生意、没人来光顾。前两周以为情况会好转,有几个店尝试复工,但整天下来都没有几个客人,只开了一天后不得不全部又关了,否则人工、水电等成本费用都要亏进去。现在即使不开店营业,场地租金还是要付,估计疫情过后就算复工了,也有4家店要结业了,不然实在撑不下去。

Y先生表示,一直都希望找银行贷到款,但是银行根本就不理餐饮行业的企业。因为做餐饮的没有资产抵押,达不到银行的门槛,所以银行不会批贷款给餐饮的企业,只能找阿里这种民间机构或高利贷。据Y先生介绍,疫情发生前一直都这样,现在看到国家政策说放宽贷款条件限制、贷款有优惠,还有疫情专项贷款,以为终于有点机会申请到贷款,结果还是一样,银行说不符合条件不能放款,找了好多家银行都这样,四大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等等,能找的银行都找了,都不批。刚开始找银行咨询怎么申请优惠贷款时,工作人员说还要等政策、等具体办法出台,后来说先提交申请、交三年流水等各种资料,交了后又说等领导批,整套流程走完了,最后结果还是不批。

在Y先生看来,这些金融优惠政策根本没效果,都是形式,像餐饮这种服务行业在这次疫情中受到很大冲击,偏偏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很不合理。